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首頁文學

【道德經】德經 人之生章第三十九(1)

文學/道德經 人之生柔弱,其死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毳,其死也枯槁。 註解: 神魂在則柔弱其散也堅強,微生曰毳,氣存則柔弱其絕也枯槁。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人之神魂永在,雖然外表體膚看起來不堅強,但內在(靈體)卻顯得剛強,這乃是玄妙之柔弱。因此眞氣存於體而內在顯得剛強,氣絕則全身之骨皆衰竭枯萎而死。 這一句是說,凡俗上之人力行修道,人身中之元神及靈魂體永遠存在;雖然身體外表看不出來是堅強,但體內元神體及靈魂體卻顯得很剛強健壯,這就是玄妙之柔弱。 這就是修道之人身體之外表看起來沒有什麼,但內在之元神體及靈魂體健壯,以滋養身體、造化身體,這是凡俗上無法研究,也無法描述。 因此,人身中元神之眞氣存在體內,立即顯得剛強;相對地,假若是氣絕,則全身之骨骼皆衰竭枯萎而死。由此可見,人身中元神之眞氣是人的生命體、生與死之樞紐。如同古時候,彭祖活到八百歲,身體永遠健康,炁化成神仙,這就是說明了人的眞氣來自於元神體。而元神體的眞氣能源源不斷,必須修道才能產生;而修道必須守著    靈性上師的神性,才能產生玄妙之柔弱。    

【道德經】德經 人之飢章第三十八(2)

文學/道德經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註解: 求生之厚者死,求生之薄者生。 以靈修觀點解說: 因此世人著重於求生,而不知生之可貴,以致遭致死。因此輕於求生,而知養生之可貴,以致可以長生。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因此凡俗上之人注重物質的享受,而不知生之可貴,則會產生貪求之生活,以致遭到上天處罰死亡。因此人力行修道以求生,而領悟到培養生命之可貴,以致可以脫離因果業障而長生。 〔本章要旨〕 教化世人必須知道著重於貪妄求生則遭致死;著重於養生可貴(修道),即可長生矣。

【道德經】德經 人之飢章第三十八(1)

文學/道德經 人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飢。人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是以難治。人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註解: 賦斂重也。酷法臨人,重滋味積珠金。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人為何飢寒?則是在上者之食,必取税於百姓之身,假若在上者取得百姓賦税荷重,而使百姓無法奉養父母妻子,以致自身遭致飢寒無法生存。 世人爲何難以治理?則是因盜賊眾多所締造形成之,假如在上者向百姓課稅太多而造成百姓因賦税荷重求生困苦,必逼迫做出盜賊之事,雖然有刑法制之,但卻無法治之。世人為何不懼刑法而去做犯法之事?則是因百姓無法承受在上者之賦税荷重,爲了求生而做出盜賊之事,以致不懼刑法,此是因在上者所締造成,因此世人只因為了求生而不懼刑法責罰。 這一句是描寫,治理天下之人如果心中不清,則百姓心中也相對地不清,這是互相影響之相對論。因此必須力行修道,才能使百姓走上平靜的生活;也就是凡俗上只有靠修道的磁場去端正人心。就如同自己處在凡俗上必須力行修道,以端正自己心靈,促使心靈產生善磁場,以建立平靜生活。    

【道德經】德經 人常不畏章第三十七(2)

文學/道德經 孰敢。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是代大匠。夫代大匠,希不傷其手。 註解: 誰敢殺識死之人也,主刑憲者,秉法之人 權也,雖大匠少有傷其手或失之輕或失之重。 以靈修觀點解說: 誰敢代天將不懼死而懷有詭計多端者處死呢?這乃是制定刑法者,此人是秉承天之道刑法掌握責刑之大權也。雖然制定刑法者不親自去責罰犯者,但犯者卻由他自己所犯之罪行輕重而受到懲罰。 這一句描寫,人沒有力行修道,自己所作所為造成罪惡;雖然教化人類靈修、掌有天法則之神仙不去處罰人類,但人類卻會因自己所犯之罪造成因果業障,自然受到上天的懲罰。 〔本章要旨〕 教化世人因貪戀奢侈做違天之事情,必定會遭到天懲罰,務必謹慎行之。  

【道德經】德經 人常不畏章第三十七(1)

文學/道德經 人常不畏死, 奈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不畏死,而為奇者,吾試得而殺之。 註解: 人世少有全身,遠害者多盜貪,叨不畏刑法是不懼死也。若人不畏死世有奇者,焉得取盜而殺之。 以靈修觀點解說: 人生活在世上皆因貪得利益而做出盜竊之事,因貪戀奢侈生活而嗜好酒肉,雖然知道會引惑禍於身,但卻置之不顧一切而不畏刑法,此是不懼死也,以致世人很少人保有潔白之全身。假若人不畏懼死,而懷有詭計多端者,必招致天之責罰而死。 這一句是說,沒有修道之人因為還未開發靈性,因此靈性無法提升,心中產生貪欲及利益而做出壞事情。雖然知道貪求物質的慾望會引起災害,但因沒有靈性之善磁場去端正,以致知道是受到上天的責罰,卻不顧災害來臨。 此種情形,不畏懼死亡,以致凡俗上很少人保有潔白的身體。假若人不怕死亡,而心中懷有做事情的慾望,必定招到上天的磁場處罰而死亡。 由此,    道本體為了憐憫人類,古時候都會指派神仙下凡,來開示人類修道,袪除人類的罪惡。因而人類必須自己有機緣,碰到神仙,力行修道,才能免除自己做惡,遭到上天處罰而死亡。      

【道德經】 德經 勇於敢則殺章第三十六(2)

文學/道德經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不言而善謀。天網恢恢,疎而不失。 註解: 天道常鍵所以自勝自應,自來自謀萬物雖報以道綱擬徃何之,故無疎失。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天道不停地在運轉,因此能施運著世人的吉凶禍福。假如世人做事胡作亂爲或不敢妄作為,則吉凶禍福不召而來以影響世人之生與死。天道光明在上,有如網四開而網住世人之善惡,雖然寬廣彷彿無邊,但卻以道綱施予善惡報應,因此毫無遺漏。 .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天地由太極判分出來之後,立即以    道本體之法則不停在運轉,因此運著人類之吉凶禍福。 如果沒有修道之人做事胡作亂為或不敢妄作為,則吉凶禍福會隨著自己的因果而不招而來,影響人的生與死。 天道之清氣在人類的頭頂上方,好像一個漁網四方張開,網住人類之善與惡。雖然廣闊無邊,但卻以    道本體之法則施以善惡之磁場與報應,因此毫無遺漏。 由此可見,人在凡俗上不可做壞事情 ,一旦做壞事情,則天道立即散發磁場以懲罰。因此,    道本體化出萬物,人在萬物中是最靈貴的,其原因是    道本體的旨意是要人類要力行修道,以符合天道之運轉。 〔本章要旨〕  開示世人必須知道「吉凶禍福」乃由天道不停地運轉,促使世人修道以避凶得福。    

【道德經】 德經 勇於敢則殺章第三十六(1)

文學/道德經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註解: 決去便牲,審度事宜,人不知天道貴無欲,惡利害。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人做事,不顧生死利害,堅決自己之原則而勇敢胡作亂爲,以致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假如世人做事能夠詳細估計而不敢妄作為,則是足以保全自己的生命。此兩者是生與死之準則,因此世人如果不知天之道可貴在於無貪慾,則「惡」是生與死之關鍵。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這是沒有修道之人與修道之人的不同地方。沒有修道之人受到自己身心行為,造成了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修道之人做事情守著    道本體之法則,仔細不敢隨便去犯錯,而保全自己的生命體,這兩者是生與死的準則。 也就是沒有修道之人則走向死亡之境地,而修道之人則走向    道本體之光明生之路。因此沒有修道之人不知道天之法則在於無貪欲,則只認為「惡」是生與死的關鍵。  

【道德經】德經 人不畏威章第三十五(二)

文學/道德經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故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去彼取此。 註解: 乃可長生,不求見聞自知也,不愛榮華自貴也,去彼亡生,恥此得道。 以靈修覲點解說: 假若世人心懷潔身自愛,而以生爲貴,以自身所居之境而滿足,彼此不傷生,亦不害自身,即可長生;此是不用眼睛去看或以耳朵去聽就可以了解的。因此修行至高之人自持尊性,不愛榮華,以自身爲可貴,捨去貪慾養生,而護佑萬物之生,謙虛而潔愛自身即自得其道。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假若凡俗之人力行修道,心懷潔愛,而以生為尊貴,即可達到滿足的境界,自然地可達到長生之道,這種境界不是用凡俗上去研究或人為因素就可以了解的。 因此修道之人只要守著靈性上師之神性法則,排除物質之貪欲,以自己的生命為可貴,心中謙虛而潔愛自己,即自然得神仙之道。 〔本章要旨〕 世人必須心懷潔身自愛,以有生爲貴,以自身所居之境而滿足,方可得長生之道。    

【道德經】德經  人不畏威章第三十五(一)

  文學/道德經 人不畏威,則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註解: 出入愼慮,必無大過,無容愁悴,常存止取,生期有限,何可逼迫。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人必須以惡為警戒,做事必須愼重思考去策劃,方可脫離禍身之災。假如世人不以惡爲警戒,而不知惡爲禍之首,必招致殺身之禍。世人只顧自己貪慾養生,卻不知此種養生為害生之首,而嗜好酒肉,必死於酒肉。 假如世人能了解貪慾求養生爲害之首者,則是身體常存康泰。世人了解貪慾養生為害之首,而不取捨者,雖然知道必遭到殺身之禍,但卻無法脫離,因此必須心懷潔身自愛,以有生為貴,以自身所居之境而滿足,則是潔身長生之秘訣,這乃是世人無法強取的長生之道 這一句,勸人要力行修道,才能脫離因果業障所引起的災害,也才能心懷潔身自愛,以生為可貴,以心中懷有滿足,則是長生不老之方法。這是凡人無法用人為因素所爭取的,必須修道才能得到。        

【道德經】德經 知不知章第三十四

文學/道德經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註解: 得其道也,強去知解,無所思慮,病於所知,故得無病。 以靈修觀點解說: 人能知道一切不了解之事則是得其道也,假如世人以「個人」之見解去推測事情而得荒謬之結論,則是強行知解。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沒有個人強妄之見解,因此沒有思考與計劃去強解事情,唯有此種功夫,才是斷然地眞知。 如果世人強去知解則反而增加知識障,此是眾病之門;修行至高無上之人摒除個人的強求知解而斷然地眞知,此是眾妙之門。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人力行修道能夠以自己的靈性知道凡俗上及靈性上一切不了解之事情,則是得到神仙之道。如果沒有修道之人,以個人之見解去推論事情而得到不正確的結論,則是強行自以為知道及了解。有如科學知識一樣,科學在凡俗上理論,時常一代推翻一代,也就是科學是自己以凡俗上的判斷而不合乎真理。就像有些人認為物質性質的宇宙理論一樣,宇宙是大爆炸而形成;而又有些人宣稱不是,而把他們的理論推翻掉。 靈性上師因為具有神仙尊位,因此沒有自我之見解,只有真理,因此沒有思考與計劃事情。唯有真理,才是斷然地真知。如果沒有修道之人,以自我觀念去判定而得到答案,此種情形反而增加知識障,此種是因果業障爆發產生疾病之來源處。 修道人守著靈性上師之神性,消除個人之見解,專心向神仙求道,而斷然地得到真理,了悟真理,此種是得神仙之來源處。 〔本章要旨〕 自以爲是,則是虛假、虛知、虛得。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