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登革熱分布地圖點我!! 11/28 登革熱(截至17:00)
新增69例本土病例,高雄市28例、台南市28例、屏東縣5例、嘉義縣3例、台北市2例、新竹市1例、彰化縣1例、嘉義市1例
累積25,115例本土病例,台南市21,094例、高雄市2,430例、雲林縣699例、屏東縣323例、嘉義縣205例、新北市101例、台中市55例、台北市52例、桃園市39例、嘉義市33例、新竹市21例、彰化縣18例、新竹縣14例、南投縣11例、宜蘭縣7例、苗栗縣4例、澎湖縣3例、台東縣3例、基隆市2例、金門縣1例
首頁文學
【道德經】徳經 昔之得一章第二 (3)
文學/道德經
王侯無以政,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蹶謂顛蹶也,貴因賤顯貴, 高因下顯高。
以靈修觀點解說:
國君不得「正道」,則他的高貴之地位將無法奮發圖盛;因此高貴是在賤中才能顯出貴之氣質。高是在低處才能顯出高。
這一句是說,治理天下事情之人不以 道本體之真理去治理的話,則他的氣質清高之地位將無法保持永久的發展,而且無法使百姓過著清閒的日子。因此氣質之清高在凡夫當中,才能顯出清高之氣質,因為清高在凡俗上才能顯出他的清純之氣。
靈修也是一樣。人從凡俗上力行靈修,才能超越凡俗上;這種超越之氣,就是脫離凡俗之氣質,也就是比凡俗之人更清純而清高。而這種氣質是由元神體散發出來,而元神體之氣質來自於 靈性上師的力量,因此就形成了各層次的氣質,如下: 靈性上師 →靈修者 →凡人。由此,可以看出靈修者之氣質比凡人更清高而清純。
【道德經】徳經 昔之得一章第二 (2)
文學/道德經
王侯得一以為天下政。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註解:
政謂化,致謂棄一也,裂謂毀裂也,發謂發泄也,歇謂虛歇也,竭謂空竭也,滅謂滅絕。
以靈修觀點解說:
國君得以「正道」感化之方式治理天下事,推舉「正道」爲處世之本。天不得此道則將恐毀裂,無法以靜圓升於上;地不得此道則將發泄,無法以安寧降爲下;人不得此道則將遭到生機滅絕,而子孫不能延續傳代;海不得此道則無法容滿百川,萬物不得此道則無法連綿生長。
這一句是說,治理天下之人力行修道,而以 大道本體之感化方式來治理天下的事情,因此,以 大道本體磁場軌道當作做人處世為基本。也就是以 大道本體的真理,當作做人處世為標竿。
天不以 大道本體之真理為標竿,則清氣會四散消失,無法以靜態圓滿升為上;地不以 大道本體之真理為標竿,則濁氣散發消失,無法以平和降為下;人不以 大道本體之真理為標竿,則業障纏身,無法生存,業障世世相傳,而不能延續傳代;海不以 大道本體之真理為標竿,則河川之水四散,而無法歸流於海,形成容滿百川;萬物不以 大道本體之真理為標竿,則不能開花結果、造化種子,或枝葉無法自能更生,以致形成無法不斷地生長。
由此可見,不論是人或是萬物,都是要有 道本體之真理為標竿,才能保固一切。因此凡人沒有靈修的話,也就無法體認出 道本體之真理是什麼。其實 道本體的真理就是附在神仙教化之真理。因此,每一個朝代, 道本體都會指派神仙下凡,教化人類靈修,促使人類守著 道本體之真理,回復到赤子之心,過著清閒無憂慮、喜悅的生活。
【道德經】徳經 昔之得一章第二 (1)
文學/道德經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註解:
一謂正道,清謂靜也,寧謂安寧也,靈謂靈之感應也,盈謂滿也,生謂長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天地萬物以「正道」爲體,因此天得之而靜升爲上,地得之而安寧降爲下,人得之而爲萬物最靈貴者;海得之而容滿百川,萬物得之而自然生長。
這一句是說,天地與萬物被 道本體化生出來之後,把 大道本體當做主體,也就是把 大道本體當做主人。
因此,天得到 大道本體之道,便以靜態升為上;地得到 大道之道,便以純靜降為下;人得到 大道本體之道,則脫離萬物約束,成為神仙,是萬物最靈貴者;海得到 大道本體之道,則自然地容滿百川;萬物得到 大道之道,則不受氣候影響,而能夠自然生長。
靈修也是一樣。一個凡人力行修道,機緣碰到神仙,受到神仙教化,而自然形成求道者。然而,求道者把神仙當作主人,而得到神仙點化,與神仙共同炁化得神仙。
【道德經】德經 上德不德章第一(7)
文學/道德經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註解:
處其重厚不居浮薄,取其結實不愛華葉,去彼之華,取此之實。
以靈修觀點解說:
正人君子處於忠厚誠實而不居於浮華輕薄,取得成果而不愛空談,因此摒除虛偽,求得實質上的成就。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人在凡俗上必須力行修道,才能啟發出忠厚誠實。因為忠厚誠實不是用口談,而是修道當中由元神體發出善的磁場,造化形成忠厚誠實。由此,自然地不去取得榮華富貴的生活,而專一守著靈性上的果位,甚至不愛空談凡俗上的成就,因此排除凡俗上的虛偽,而求得靈性上眞實的果位。
也就是說,凡俗上之一切成就都是虛偽的,因為不能長久存在。唯有修道所得的靈性的果位,才能真實地永遠存在。
〔本章要旨〕
「道」爲萬物之始,守著「道」之運行則爲守住一切。
【道德經】德經 上德不德章第一(6)
文學/道德經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註解:
世之愚人只見其前不顧其後,只慕其始不保其終,譬之果木但愛其華葉,不取其結實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上之愚人只注重當前狀況而不顧未來之如何,只敬仰元始而不管終了,有如果木一樣愛其綠葉,但不取所結之果實。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世上修道之人只注重目前生活上之狀況,而且不去談未來之情況是如何。也就是修道之人只重視目前實際上之生活,而不去空談未來。因為不去守著目前狀況,則對於未來也是空談而已。而且無法掌握目前,至於未來也就是無法得知,因此不去空談未來。
由此可知,只敬仰原始,而不去知道終了;這種真理是只要守著原始,就沒有終了。也就是修道之人在靈性上是永遠都是今天,而沒有明天的概念。就好像一顆果樹一樣,永遠愛著它的綠葉,而不注重它所結的果實。因為綠葉會不間斷地生長與更替,而果實無法像綠葉一樣不斷地生長,所以果木只注重它的綠葉。
相對地,修道之人也要像果木一樣,只注重目前的狀況而專心靈修,而不執著凡俗上的物質一切變化。因為凡俗上是短暫的,只有靈性是永恆的。
因此,唯有修道之人專 一守著 靈性上師之神性軌道靈修,不管目前凡俗上一切物質東西的變化,也不管未來是如何,由 靈性上師之神性力量運化著,脫離人生疾苦。
【道德經】德經 上德不德章第一(5)
文學/道德經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註解:
失自然而後有德業,失德業有仁行,失仁行有義路,失義路有禮儀,存禮儀則薄於忠信,而失自然爲紊亂之首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失去自然之後才有德業,失去德業才有仁行,失去仁行才有義路,失去義路才有禮儀;如心中存有禮儀的話,則輕於忠信而失去「自然」此是混亂之禍首。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上古時候之人沒有禮,因為上古是太平時代,也就是神仙治國之時代,人與人之間相處,自然由心靈發出互相親切相待,因此沒有人為因素之禮。其原因是神仙本是清氣,而有具有感化作用力,由此感化促使人自然地平和相處。
但到上古之後,立即談到禮。為什麼有了凡俗上之禮?因為上古 之後,人心不復古。也就是很少神仙下凡治理天下事,便由凡人自稱王來治理天下事,以致以制定凡俗上之禮維持秩序,由此人為因素之禮來維持人與人之間彼此相處,但卻失去了自然。因為這種禮就是凡俗上假性之禮,也就是不是由心靈發出來,而是外表假裝出來,以致造成虛假之禮。人人刻意去做虛假不實之禮,終致違反了自然,而導致產生假德性、假性仁義之情形。
假若心中存有禮儀的話,便失去人和,而失去自然,這種情形是混亂之首。相對地,假若凡俗上一切或是人與人之間相處都以靈性為主,則會產生靈性與靈性,共同產生清氣,而形成平和喜悅之天下。因此靈修是凡俗上之根本。
【道德經】德經 上德不德章第一(4)
文學/道德經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註解:
上禮有求故無以應之。攘臂者時謂展手取物也,禮爲執行五常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仁義之下則禮爲高上。上禮如存心去實行的話,則無法得到「道」之回應,有如精神亢奮之人,時常伸手去取物。因此禮是用來維繫仁、義、禮、智、信五常紀綱。
這一句是說,禮居在仁義之上方。
靈性上之禮如存心去實行的話,則無法得到 道本體之回應。因為靈性上之禮是由元神體之靈性善磁場所散發出來,如果以人為方式去力行,則違反 道本體之法則,因此被 道本體所排斥,而無法得到 道本體的護祐。
就好像一個精神過度興奮去求取物質,而心靈急躁,盼望得到東西一樣。因此,禮是用來維持仁、義、禮、智、信五常紀綱。
【道德經】德經 上德不德章第一(3)
文學/道德經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註解:
上仁合德亦無可為,上義判斷以有可爲。
以靈修觀點解說:
德分為上德(靈性之德)與下德(凡俗之德),上德乃是下德對修行至高無上之人的尊稱。於是有仁義之產生皆出於下德,因此仁義皆出於 心。然而上仁合德不出於 心,上義判斷皆出於心。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有修道與沒有修道所發出的德有所不同。有修道之人所散發出來就是靈性之德,也就是靈性之善;沒有修道所發出則是凡俗上之德,也就是要求回報之德。
因此,靈性上之德就是沒有修道之人對 靈性上師的尊稱。所以,仁義之產生皆來自於沒有修道之人,因而仁義皆出於沒有修道之心。然而靈性之德不出於 心,仁義判斷皆出於心。
【道德經】德經 上德不德章第一(2)
文學/道德經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註解:
上德無為無事可爲,下德有為有所作爲。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以感化方式治理天下事,而成功立事之「德」不出於 心。凡人有心去治理天下事,好高驚遠之「德」皆出於心。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以神性磁場感化方式治理天下的事情,而成功立事的神性力量不是人為因素有心發出,而是由祂本身的元神體自然散發出來。沒有修道之人都以強迫方式刻意地去治理天下事情,而且好高驚遠之德出自於心,此種就是有為之心。
王偉忠張大春南國漫讀精彩開講 秋意時節來一場閱讀無邊際漫遊
記者秦毅君/屏東報導
在秋意正濃的時節,來一場閱讀無邊際漫遊 。2023南國漫讀節在11月推出6場講座,邀請製作人王偉忠、作家許悔之、張大春等知名講者輪番登場,11月4日除了講座,在屏東總圖戶外廣場舉辦漫遊市集,及創作藝人鶴 The Crane的演出。
▲2023南國漫讀節,民眾迴響熱烈。(圖/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南國漫讀節持續於11月辦理亮點講座、藝文表演及市集活動。11月4日中午11時在屏東總圖3樓大階梯,邀請作家兼學者于國華,以「你的美、你說了算!」為題,從當代多樣化的美學觀點出發,鼓勵大家能夠接受多元美的人事物。下午1時30分作家許悔之以「眾聲如此喧嘩——1980年代,我的文化啓蒙與養成」為主題分享;下午3時半由資深策展人林宜標,從「藝展人生—30年的辦展啟示錄」,帶大家看到展覽背後的秘密。
11月5日將有兩位當代文壇重量級作家與一場鐵道的講座,中午11時在總圖5樓,作家駱以軍將會出席,以「重返80年代情懷,漫遊屬於台灣的文學記憶」,暢談台灣文學的多樣性發展,讓大家思想與視野也跟著漫遊;下午1時重量級作家張大春以「從老台北談記憶與書寫」分享什麼書寫經驗,讓許多人相當期待。另外,壓軸講座11月25日下午4時半,由製作人王偉忠以「眷村的幸福,是手工捏的!」,在屏東市得勝遺構公園旁空地演講,聆聽王偉忠分享眷村的幸福感,本場次優先開放事先報名民眾入場就坐。#
2023南國漫讀節講座報名請上Accupass網站,更多活動資訊請上屏東縣政府文化處FB、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FB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