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旋風席捲中原!NVIDIA攜手中原大學舉辦Watch Party直播盛事一位難求
墨新聞|記者韋石/綜合報導綜合報導/全球AI與加速運算領導品牌NVIDIA於2025年5月19日,在全球科技盛會COMPUTEX中,發表重磅主題演講,中原大學為全臺校園Watch Party的合作學校之一。活動開放教職員生參加,報名甫開放即秒殺,活動現場有超過220位師生共同參與盛事,顯見各界對於人工智慧趨勢的高度關注。 此次活動不僅為NVIDIA與中原大學長期合作關係的延續,更再次彰顯中原大學在AI教育與產學連結上的領先地位。近年來,中原大學積極推動人工智慧跨域教學與研究,導入NVIDIA最新硬體與平臺資源,強化學生實作與創新能力,提升就業優勢! 中原大學表示,透過此次與NVIDIA合作舉辦的Watch Party,不僅可讓學生同步掌握產業前沿脈動,更能展現中原大學強大的國際連結與數位科技實力。活動當天除直播黃仁勳執行長精彩演說,深入探討AI發展趨勢與職涯機會外,現場亦展出MSI GeForce RTX 5080全新高階筆電,並提供豐富餐點與抽獎活動,獎項包含GeForce RTX 50系列顯示卡、MSI高效能電競筆電、限量版 NVIDIA T-shirt等多項精美好禮。 未來,中原大學與NVIDIA也將持續深化合作,攜手整合教學、研究與產業資源,致力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實務能力的AI新世代人才,加速推動校園數位轉型與智慧校園發展。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黃仁勳旋風席捲中原!NVIDIA攜手中原大學舉辦Watch Party直播盛事一位難求
淡江【系所領航】薛宏中許誌恩與成大臺大國輻中心合作 首創二維鐵電材料 登頂國際期刊
墨新聞|記者韋石/綜合報導【記者陳宇暄淡水校園報導】物理學系教授暨研發處研發長薛宏中、理學院應用博三許誌恩,與成功大學、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臺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組成研發團隊,共同發表「Epitaxial Ferroelectric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Grown on Graphene(在石墨烯上外延生長的鐵電性六方氮化硼)」,4月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影響因子為27.4,5年影響因子更高達30.2。 該團隊研究首度在石墨烯上成功堆疊出「具有鐵電性的超薄六方氮化硼(h-BN)薄膜」,並證實其能穩定地切換電極極性,研究成果顯示,h-BN/石墨烯異質界面的莫爾(Moire)超晶格導致自發極化,而層間滑移可實現可逆極化切換,以此證明其鐵電特性。「鐵電性」如同材料內部具有一個可自由切換的電極性開關,能精確控制電流流向,尤其適合用於記憶體、感測器及低功耗運算裝置。 薛宏中表示,成大教授吳忠霖團隊採用「電漿輔助分子束磊晶技術(MBE)」,在碳化矽晶片上先成長高品質單晶石墨烯,再於其上逐層精準堆疊h-BN,藉由在介面自然形成的摩爾紋(Moiré Pattern),誘導出具非對稱且可透過電場切換堆疊的極化結構。國輻中心研究員鄭澄懋表示,團隊運用國輻中心的台灣光源(Taiwan Light Source, TLS),進行角解析光電子能譜(ARPES)量測,清楚觀測到不同層數h-BN,與石墨烯異質結構中的能帶變化。薛宏中與許誌恩運用第一原理基態(密度泛函理論DFT)與激發態(GW多體微擾修正),計算驗證其層間極化機制,及非對稱鐵電堆疊結構的存在與特徵。 這項成果為二維鐵電材料的異質外延,與可調控電子元件應用提供了新契機,未來可透過堆疊式異質結構晶片的設計,推動臺灣半導體及光電產業的重大技術革新。薛宏中表示,透過此次與成大、國輻中心及臺大實驗團隊合作,展現本校物理系在理論與實驗研究的整合能力,並提供學生參與國際尖端研究的機會。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淡江【系所領航】薛宏中許誌恩與成大臺大國輻中心合作 首創二維鐵電材料 登頂國際期刊
淡江大學【專題】進擊的文科生 當中文系與生成式AI相遇
墨新聞|記者韋石/綜合報導採訪/賴映秀 侯逸蓁 曾晨維 高瑞妤 當大家都認為所有的科系都需要學AI的時候,程式工程師和線上客服都面臨失業危機,而中文系的學生似乎已被預設為大語言模型(LLM)第一個打敗的對手。 今年中文系畢業專題「獨生浮世」中,學生在畢業前盤點四年所學,打破迷思,透過作品,在探索與嘗試中踏出自己的步伐。在一片未知的迷惘中,可以見到中文系在時代變遷下,重新定位之後所走出的全新風貌,足跡猶新。 課程調整 回應世界的變遷 「我認識到只有不到一成的學生真正走學術研究道路,因此將課程調整為三個學區,增加了創作編採和語言教學等實用方向,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接未來職業需求。」中文系系主任殷善培在接受畢業專題展學生專訪中,提到淡江中文系在生成式AI快速發展的這幾年所進行的課程調整。 改變是為了回應當代對中文系價值的質疑,就如他在畢展開幕致詞所言:「中文系並非把學生訓練成我們期望的樣子,而是要學生自覺到想成為什麼樣子。」當研究風格偏向古典風的淡江中文,已經搭建好從古典橋接到AI的天梯,殷善培提醒學生「讓我們來協助你自我認識與實踐。」 陳姞淨用AI拆解思維鏈 找出文科生的優勢 「AI來了對我來說,那種焦慮感只有大概一天吧!我問自己能夠做什麼?」思考後,中文系助理教授陳姞淨給自己的答案是——把AI當作就是一個像Word或PPT一樣的工具。工具的使用方法需要學習,但如何運用學系的專業,將這些工具發揮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加值才是重點。她說:「這是我在所有課堂設計上,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 開設「智慧人文講堂」及「應用中文數位實務」,也在中文系做產業鏈接,執行教育部「iLink計畫」。在參與AI課程培訓之後,她學會兩個很重要的概念:設計思考、思維鏈。她教學生學會讓AI拆解思維鏈,建立工作流,藉助AI工具來幫助自己思考。 「這樣就可以拆解出幾百種的公式」,「以後當我要寫某些東西的時候,我只要找到我要的公式,加入我的創意,就可以有許多作品生成。」她認為,人文學生如何在這個基礎之上去做得更好,「這就是我們超越別人的地方。」 文科生能為冰冷數據賦予人文意義 陳姞淨的另一門「應用中文數位實務」,開課的初衷是希望教會學生做「文本分析」,從數據中,找出新發現,賦予人文意義。 「為什麼這本小說讀起來非常的悲傷或是快樂?其實所有抽象的情緒都是可以被量化的。」她說,我們可以藉由數位人文平台與AI的協助,將大量語言文字拆解與統計。學生可以選用一本經典,利用數位人文平台的各項功能,去分析這個文本,設定主題去做研究。 例如學生透過MARKUS古籍半自動標記平台分析《西京雜記》一書,透過統計分析,解讀不同段落出現的相同詞彙了解這些物品在當時的象徵與意義。而透過相同地名、地點標註後的細微差異,深入去探討其中差異,進而還原文本的書寫背景,解讀數據背後的意義。數據是冰冷的,但解讀數據的腦袋是活靈活現的,她說:「這就是人文學科的學生能夠詮釋得最漂亮的地方。」 中文系副教授黃文倩與專題生合影。(圖/中文系提供) 黃文倩用AI如油畫般疊加敘事力 在全校開始把AI帶入課堂的當兒,中文系副教授黃文倩的課堂拆解敘事力,讓中文系學生用ChatGPT,像畫油畫般,一層層的疊加敘事力。 黃文倩開設「多元智能與創新表達」,用AI協作展開敘事,再以疊加的方式豐富敘事的環節與細節。她先進行作品解構,根據創新七力:敘述力、關聯力、變異力、分段力、因果力、影響力、評價力,提供可與AI對話的框架,讓同學們自行組織發揮,學習如何運用和限制AI來培養創作能力。 「人文創作書寫來說,環節框架是無窮無盡的,難的是怎麼排列組織搭配。」例如談基礎敘事力,要提供可跟AI對話的環節/框架, 讓同學們自行組織發揮。如果要寫一篇《暗戀桃花源》,主框架除了人事時地物(外省人、離散來臺、1949-1990、雲南/上海/臺灣;公園/醫院、鞦韆/圍巾/報紙),還要設定結構是今昔對比,形象是青春/衰老,寫作風格是浪漫/傷感/搞笑混搭,才開始下筆。 為了讓AI與人文整合具有專業度,就必須強化中間環節的層次工作,半學期講授方法論和舉例,用層次來導引,透過一道道指令,引導學生討論與創作。她形容這個過程「就像油畫或水彩畫,需要一層層地從打稿到各種風景與物件的層次佈局,逐步到位。」 知道如何去解構溫柔 才寫得出溫柔 「沒有AI工具的創作過程,就像以前的雕刻,每一刀都要自己來;而當AI融入創作後,它就像3D列印,只要把框架、手法,以及想要表達的情感設定好,列印出來的成果就會是想要的樣子,能夠省下許多重複性的工作。」中文四許凱文針對這課堂所學有感而發。但他強調要印得與眾不同,需要知道自己到底要印出什麼,「就像寫詩,最重要的是『詩心』,知道如何去解構溫柔,才寫得出溫柔。」 除了提供引導,黃文倩也製作學習單,讓學生在學習各種敘事力的層次後,依照個人的興趣與創造性自行組合。期中後,她花時間聆聽學生的討論和創作,每次作業都要交出所有「提示詞(prompt)」、原始AI生成稿、個人修改後的定稿才完整。 修過課程的大傳四楊婉聆將老師所教的敘事架構,與申請研究所的研究計畫作結合,成為其主要研究框架和亮點,也讓她成功錄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系碩士班。楊婉聆開心表示:「這堂課在引導我們透過人機互動去建構完整敘述的過程,讓我學會如何更有效地去下達指令,運用 ChatGPT 精準地產出我所要的內容。」 謝旻琪駕馭AI生成圖像 寫實「意境」 中文系助理教授謝旻琪在「詞選及習作」、「兒童文學」、「文學名篇選讀」融入AI生成圖像的技術,發展更深層次的文本理解與創意思維。 從必修、選修到通識課,在不同的課程修習領域,謝旻琪嘗試融入AI生成圖像的技術,將抽象的文本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視覺畫面,也讓學生透過AI生成角色獨白的方式,重新思考文本詮釋。從文字到圖像促使學生反覆細讀詞作,推敲文本細節,「這種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深入文本的方式。」 才大三就已經在LED公司從事全職「數位行銷」(Digital Marketing)的陳宥任修了謝旻琪的課,對於「意境」,有更深的體悟。他形容他與AI協作反覆下指令的經驗,就像王國維所言,「詞有三個境界,AI能理解第一層淺層字面意義,跟第二層修辭,至於後面的『引申意』,他是無法理解的,這就是『氛圍』。」 陳宥任明確地說:「這不是不斷的下『請優化』指令,就可以得到的境界。」 AI的角色在拓展思維 發掘新的可能性 在課堂上,謝旻琪不只是示範技術操作,而是讓學生理解,如何運用圖像語言來呼應文本的質感與意境。「AI圖像生成的關鍵,在於如何精準地表達光影、構圖與氛圍,這與文學敘事的思考方式是相通的。」 「並不是每個學生都有繪畫基礎,但這不代表他們不能構思畫面。」謝旻琪認為,AI在課堂中的角色,是可以幫助學生將腦海中的畫面轉化為具體形象,進而思考如何讓圖像與故事產生對話的助教。面對AI在文學教育中的未來應用,謝旻琪認為這仍是一場探索,但關鍵在於如何讓技術成為輔助,而非替代。 在謝旻琪眼中,文學領域的學生接受嚴謹的文字訓練以及人文視野的培養,更能掌握與AI溝通的技巧。在課堂討論時,文科生對世界的敏銳度,往往在細節中展現出來,她肯定「中文系學生在與AI溝通、理解文本的能力,確實優於其他學系。」 「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思考能力與創作表達,而AI的角色,是拓展思維,發掘新的可能性。」 「薑餅人的眼淚是甜的嗎?」陳宥任對同學在「兒童文學」課堂上畫的一張圖印象深刻。「人的思維是無法被AI所取代的,尤其是在表達情感溫度這個部分。」他始終認為,也許我們已經慢慢從AI日益進步的文字裡,感受到抑揚頓挫,卻沒有人的溫度,「它終究還是一個機器。」 而時下一窩蜂的「吉卜力風」,強烈的「AI味」讓人不免反思。陳宥任說「人機共榮」的狀態,是他想得到的解方。「在我們不斷餵養它的過程之中,它會自己進化,至少要有一個交融的狀態。」 畢展發揮優勢 讓文學可以被感受 「除了刻板印象中的國文老師、書報編輯之外,中文系學生還能做些什麼?」發出這個問題的兩位中文系畢業生毛婉蕙、許名萱在製作畢業專題〈鬼話連篇〉Podcast中,第一集就找上畢展指導老師陳姞淨談中文系學生出路。 「人文學科是否會被取代?或面臨轉型的局面?」陳姞淨認為中文系學生的專業能力雖然在社會中似乎「變現值」不高,但AI來臨的時代,「當所有人都在對ChatGPT下指令,具有語言能力優勢的中文系學生,應該為自己這方面的能力感到驕傲。」 「我們核心價值知識都在,但需要去利用工具,讓自已的優勢凌駕在其他專業領域之上。」她認為,並不是要求中文系轉成其他科系,而是在如何固有專業能力之下,利用這些工具去進行發展。 陳姞淨鼓勵學生持續學習利用AI工具,發揮語言專長,未來在各領域的職場中施展長才。這次的畢業展在開放、互動及多感官的空間展出成果,宣傳上不僅在主視覺的設計扣緊主題,面面做到極致,也在IG、FB上展現實力,讓文學可以「被感受」,就是來自這個初衷。殷善培也希望下年度的畢業製作專題能朝數位線上展努力,要求同學運用AI來驗收學習成果。 「畢展辦這麼大,就是希望學生有可以實際拿出來的作品。」陳姞淨強調,數位策展需要全面整合,不管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或是數位工具的串聯,她希望學生在與社會接軌時會運用語言邏輯、敘事能力,加上AI工具的技術,把專業做得更好。她具十分信心的說:「我覺得中文系在這方面非常具有優勢。」 假如我沒有唸中文系 「ChatGPT出現後,許多專業門檻已然拆除,中文系系友也無法再當『字典人』。」即將踏出校門的許凱文只上過一堂AI相關課程,原本只想輕鬆拿學分,沒想到竟意外地得到一位「知識很豐富」的好朋友。所以他懂得和ChatGPT討論「今天吃什麼可以減肥?」找ChatGPT幫忙的事愈多,他發現能掌握的事情,似乎也愈來愈多,慢慢不只限於中文系的範疇了。 已經確定自己往影像創作工作發展的陳宥任說,如果當初念的是設計系,可能整個訓練會更直接地針對視覺語言,像是版型、色彩、軟體操作這些比較技術性、系統化的方面。現在念中文系,「反而讓我很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在『意義』上——怎麼用故事、符號、氛圍去傳達一個感覺。」 「對我來說,圖像設計不是只是做一個好看的東西,而是透過畫面在說話,在跟人心對話。如果是設計系,可能更像是在『設計一個解法』;而中文系給我的,是『慢慢釀出一種感覺』。」他覺得「兩邊不衝突,只是走路的節奏不一樣。」 在本屆畢業公演擔綱演出,並身兼編劇與執行製作的陳昱綺,應屆考上台藝大戲劇所。她認為舞台上的表達是另一種語言的傳遞,需要由最深層的語言根源出發,方能給予觀眾最深刻的感動,中文系的訓練讓她建立這樣的基礎。 如果當初不是念中文系,「就編劇的角色來說,劇本文字掌握的能力可能就會弱一些;就演員的角色來說,可能對於文字符碼的體會也會更薄一點。」 在4年的浸潤後,站在舞臺上的她發現「中文系讓我從字詞出發,理解符號背後的情境與關係。是釀出感覺,學會由內在情意牽動外在表現,而非刻意的設計動作或強記每一句對白。」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淡江大學【專題】進擊的文科生 當中文系與生成式AI相遇
邁向國際認證 基隆特搜隊展開三天高強度搜救訓練
墨新聞|記者江育銓/基隆報導基隆市特種搜救隊「搜救組」由警消22名及義消6名共28名組成,於5月16日至18日移地至新北市展開三天的高強度移地訓練。為精進特種災害搶救應變能力,並強化團隊協作默契,本次訓練聘請新北市消防局南雅分隊小隊長,同時具備國際搜救評測教官資格的吳慶和擔任主教官。 課程首先對於搜救組的角色定位、功能發揮及評測目的先進行說明,隨後展開室外實作課程。室外實作課程包含A字架重物搬移、圓管軌道重物搬移、重物頂升、斜樓板頂升等課目,並融入國際搜救隊認證評測的標準情境,模擬實際災害環境操作。 本次訓練進行全流程模擬評鑑,從初期的搜索與通報、救援器材準備與中期進度回報,到最終任務結束彙整,完整演練單一作業如何融入整體特搜任務架構,進一步驗證個人技術與團隊指揮、協調與管理能力。 消防局長游家懿表示,基隆市特搜隊今年分別與基隆長庚紀念醫院及台灣省結構工程技師公會簽署相互支援協定,並依據國際搜救能力認證基準改組編制為73人,其中包含搜救犬隊。未來朝向取得國際中型搜救隊認證為目標,並以密集且紮實的訓練,應對日益多元與複雜的災害挑戰,提升本市整體災害應變與救援能力。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邁向國際認證 基隆特搜隊展開三天高強度搜救訓練
嘉義道爺圳三百年再啟新篇章 黃敏惠揭幕文學步道 打造低碳綠廊新地景
墨新聞|記者宋其佳/嘉義報導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嘉義道爺圳,嘉義市政府投入約3,560萬元、歷經兩階段、歷時三年的整體改造後,煥然一新。今(19)日於現地舉辦「嘉義市道爺圳上游景觀環境改善工程」竣工典禮,由市長黃敏惠與貴賓共同啟用,道爺圳再造結合生態工法、低碳建材與綠化植栽,並融入文化藝術打造「道將圳文學步道」,成為融合低碳永續、文化藝術的水岸綠廊道,也為建城320+1年的嘉義市再添文化地景新亮點。 黃敏惠表示,回顧前年的糯米橋整建完成後,市府持續向上游推進整治工程,來到今天的道爺圳再造,這一路不只是硬體環境的改善,市府團隊跨局處合作將文化、人文與自然價值的重現。道爺圳是嘉南平原具悠久歷史的重要水利設施之一,見證嘉義市農業與交通的發展,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道爺圳已不再肩負灌溉重任,甚至出現景觀雜亂、水岸環境簡陋的問題。 她說,此次再造不僅讓水道與景觀重新連結,讓這條歷史悠遠的水圳不再僅止於灌溉功能,更延續為一條兼具治水、美學與文化意涵的水岸廊道。 黃敏惠提到,道爺圳與嘉義農業發展息息相關,早年能有道爺圳、將軍圳等灌溉系統,是諸羅縣知縣周鍾瑄為嘉義市打下基礎,值得後人珍惜。一座城市可以靠硬體建設變得壯大,但文化能讓城市變得更偉大。特別感謝中研院院士李豐楙擔任「文學步道」策展總監,將嘉義本地詩人作品重新整理匯集,再由書法家余碧珠老師以墨筆呈現,雕刻於步道沿線的詩牆與竹簡,讓這裡成為融合自然、人文與藝術的靜謐空間,這不僅是空間的打造,更是城市精神的延續。 黃敏惠說,第二期工程多數經費由市府自籌完成,感謝市議會大力支持。邀請市民朋友走進這條文學步道,親身感受歷經百年、如今煥然一新的水圳與古橋。 中研院院士李豐楙表示,非常開心回到故鄉嘉義,看到道爺圳蛻變成充滿文化氛圍的文學步道,更是別具意義。回憶過去這一帶曾被稱為「草地尾」,當年人煙稀少、夜裡一片漆黑,充滿荒涼感。如今在勇媽黃敏惠市長帶領市府團隊進行整體改造後,不僅環境大幅改善,更注入文學與藝術的靈魂,讓這裡不再只是「草地尾」,而是成為值得驕傲的「文學步道」。嘉義市是畫都、文化之鄉,曾孕育出如林玉山等知名畫家與師聖典範。很榮幸受邀參與相關文學內容的整理與研究,透過嘉義多位文人的作品,感受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與歷史深度。 嘉義市宣信國小學童110年發起「糯米橋築夢計畫」,期盼能改善道爺圳排水及糯米橋周邊環境,嘉義市府在聽到小朋友的心聲後啟動圓夢計畫,籌措預算獲市議會通過,於111年至112年執行第1階段工程,不僅讓珍貴的文化資產糯米橋風華再現,過程中透過學童創作的交趾陶作品美化糯米橋周邊景觀,並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4優質教育、SDGs5清潔飲水、SDGs11永續城鎮與社區等內涵,宣信國小進一步榮獲112年首屆「台灣永續教育獎」、113年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教育類」入選獎及114年「地球解方—永續教科書2025永續教育行動評選」學校獎,成為水利設施改造工程結合社區文化資產維護、永續教育、地方創生、城市美學的成功案例。 工務處蘇文崎處長表示,第2階段工程於113年啟動,設計理念以永續、再造為核心,針對道爺圳排水及水岸景觀進行改造,採用環保低碳材料與生態工法,並透過植栽綠化提升水岸生態價值,將永續融入城市治理。為了提供民眾更舒適的休憩環境,打造全長400公尺的人行步道串聯糯米古橋、彌陀映月橋及綠映水漾公園等地標景點,引領民眾更願意參與步行的淨零低碳綠色休閒體驗,沿途特別以創新的木造技術與木構工法設計施作休憩涼亭、跨渠木構橋,展現新舊融合的「木都」意象,邁向「木都3.0-新式木構造」的永續城市目標。 工務處指出,道爺圳再造計畫由市府團隊跨局處合作,結合工務處與文化局資源,攜手打造兼具藝文與景觀特色的「文學步道」,設計融入陳啟佑(渡也)、林玉書(林臥雲)、賴雨若、賴時輝、張李德和、李豐楙(李弦)、林央敏、林淇瀁(向陽)等知名文學作家的詩詞,並邀請余碧珠書法家親筆書寫,以景觀設計結合工藝施作,將書法作品呈現在書法牆及竹簡手札之中。此計畫不僅強化公共空間的文化深度,更透過藝文元素的融入,為水利設施注入新生命,使整體場域散發城市美感與濃厚藝文氛圍,也使其蛻變為富含人文底蘊與美學品味的獨嘉景點。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嘉義道爺圳三百年再啟新篇章 黃敏惠揭幕文學步道 打造低碳綠廊新地景
基隆攜手日本專家 推動全校性正向行為支持 強化師生互動
墨新聞|記者江育銓/基隆報導為協助教師預防學校學生行為問題,提升正向的行為表現,基隆市政府於今(19)日在本市瑪陵國小實施「全校性正向行為支持」工作坊,由本市身心障礙特教資源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服務中心共同辦理,本次邀請日本近畿大學教授大対香奈子,到校與學校教職員工進行經驗交流分享,藉由系統合作以建立學校正向氛圍,提升學生學業及行為表現。 大対教授分享時強調,新世代學生管教不再侷限於負向行為的限制,培養正向行為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管理情緒,解決問題,避免出現暴力、霸凌,逃避責任等負面行為,當學生獲得正面回饋時,會提升自我價值感,對未來升學,就業或進入社會都很有幫助。 市長謝國樑強調,全校性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目的在於營造學校成為一致的、可預測的學習環境,學校與家長進行密切的溝通,建立一套明確的行為期望標準,來提升學生學業及行為表現,進而促進並維持學生的正向行為。 教育處處長徐嬿立指出,瑪陵國小具備友善包容特質,班級導師願意統整班級經營技巧,透過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到校進行經驗交流分享、研習及工作坊,期能藉此機會增進相關知能,並逐年建立學校應用正向行為支持教學示例,相信教學輔導實例的分享得以推廣至全市各級學校,共同發展全校性正向行為支持,建構基隆市友善校園。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基隆攜手日本專家 推動全校性正向行為支持 強化師生互動
黃金海岸市長贈球衣 蔣萬安:世壯運橄欖球賽見證臺澳友誼
墨新聞|記者鄭富鈺/綜合報導臺北市長蔣萬安今(19)日特別前往百齡河濱公園英式橄欖球場,為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世壯運)橄欖球賽開球、加油打氣。這場比賽由臺北市姊妹市——澳洲黃金海岸市長Tom Tate親自領軍的Mosman Masters隊,對戰來自臺灣中部地區及軍職退役橄欖球愛好者所組成的OceanLand Blizzard隊。比賽氣氛熱烈,雙方互有攻防,展現運動無齡的精神。 現場黃金海岸代表隊特別贈送球衣給蔣市長,象徵兩市友誼長存。蔣萬安也致詞表示,非常榮幸能到場為選手們加油,並歡迎Tom Tate市長率隊來臺參賽,展現臺澳之間深厚的友誼與交流。他說,2025雙北世壯運的核心精神,就是「運動無界、人生無限」(SPORT beyond AGE, LIFE without LIMITS!),希望透過這樣的比賽,鼓勵全民參與、推廣終身運動。 蔣萬安最後祝福現場所有選手都能全力以赴、享受比賽,在賽場上揮灑熱情,也期待大家在臺北都能留下美好回憶。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黃金海岸市長贈球衣 蔣萬安:世壯運橄欖球賽見證臺澳友誼
為新二代發聲! 跨世代論壇首度移師台中 盧市長:打造多元尊重、平等共融環境
墨新聞|記者馬源培/台中報導為促進新住民及新二代在台學習及發展環境,《NOWnews今日新聞》與台中市政府今(19)日共同舉辦「跨世代論壇-新二代發聲:多元文化X青年政策」座談會,探討新住民與新二代在台面臨的挑戰,此外並針對身分認同、語言學習、特殊選才及升學機會等議題進行討論。市長盧秀燕表示,台灣新住民家庭已超過百萬戶,新住民與新二代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群體,盼能透過今日座談會,共同推動更包容的政策與環境。 盧市長表示,感謝Nownews將「新二代發聲座談會」辦在台中,這是一場極具意義與深度的社會議題;台中市的新住民約6.5萬人,占全國新住民人口約十分之一,與台中人口佔全國人口比例相當。她以其30年的公職經驗觀察指出,新住民第一代是「適應的一代」、第二代是「融合的一代」、第三代將成為「在地的一代」,並強調第二代具備雙文化優勢,是「非常強大的一代」。台中市府透過跨局處的新住民事務委員會,推動多項語言、教育與生活服務措施,致力打造友善的城市環境,落實台灣多元、包容、豐富的在地精神。 盧市長指出,台灣是一個多元融合的社會,四百多年來,無論是「唐山過台灣」的先民、世界各國的移民,或是新住民的第二代,只要落腳台灣,便是台灣人。截至今年三月,全台新住民人口已達60萬人,若加計其配偶與家庭成員,新住民家庭人口更達數百萬人。政府關注的不僅止於新住民個人,更包括其家庭與子女,甚至未來世代。因此,新住民事務的推動需集眾人之力,期盼藉由此次座談會集思廣益,同時聆聽新住民及新二代的心聲,完善相關政策,打造多元尊重、平等共融環境。 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表示,《NOWnews今日新聞》自2019年起持續舉辦跨時代論壇,重點聚焦青年世代,並關注青年在公共參與、就業、創業、世代正義與居住正義等議題。今年論壇特別針對新住民與新二代族群展開討論,他強調多元文化不僅是台灣的特徵,更是我們的優勢,若能透過政策有效發揮這份多元性,它將成為台灣的競爭力與國力來源,並期盼透過論壇對話的累積,讓台灣持續向前邁進,並相信不同族群背景所孕育的多元能量,將壯大台灣隊,讓國家更強大、更有力、更多元。 民政局長吳世瑋表示,新住民為台中市社會、經濟及文化,帶來多元城市風貌,市府持續推動各項新住民照顧服務措施,包括開設生活適應輔導班、新住民單一服務諮詢窗口、新住民職能前導班,並設置婦女及新住民培力平台、8處婦女及新住民培力中心,搭配34處新住民社區服務據點等,提供初入境關懷、法律諮詢、成長課程及資源評估等服務。同時透過節慶活動、家庭、團體及就業支持等方案,促進新住民適應在台生活,提升就業及經濟力,並期盼台中市民能從多方視角瞭解新住民文化,共同建構台中成為幸福「移」居好城市。 民政局表示,新住民事務涉及衛生、教育、就業、社會扶助等面向,市府透過成立「台中市新住民事務委員會」,秉持族群融合、平等、互助、友愛的精神,建構全面性新住民照顧輔導服務,並在內政部「112年度新住民照顧服務績效」考評中,榮獲全台僅五名的「特優」佳績,此項榮耀不僅來自新住民朋友的努力,也有賴委員會成員及市民的共同付出,市府將持續精進,讓台中成為真正友善且國際化的城市。 今日座談會,邀集市長盧秀燕、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立委麥玉珍、市議員周永鴻、副市長鄭照新、民政局長吳世瑋、教育局長蔣偉民、社會局長廖靜芝、 研考會主秘鄭慶賢 、NOWnews今日新聞總經理鄭智鴻、賽珍珠基金會執行長陳杰昇, 台灣青年世代共好協會副理事長林思愷、王庭至、台灣一滴優教育協會黃佩琪 ,以及多位新住民與新二代代表,從自身經驗與專業角度,剖析新住民子女在台灣社會中的機會與困境,藉由多方對話,齊力推動更包容的政策與環境。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為新二代發聲! 跨世代論壇首度移師台中 盧市長:打造多元尊重、平等共融環境
溪南國中師生勇奪FIRST機器人冠軍 中市教育局頒獎肯定科技教育實力
墨新聞|記者馬源培/台中報導台中市溪南國中機器人團隊代表台灣遠赴美國休士頓,獲得由美國FIRST機構主辦的「2024-2025年 FIRST機器人世界總決賽」的FLL(FIRST LEGO League)賽事中獲得世界冠軍;市府今(19)日舉行頒獎,教育局長蔣偉民代表市長盧秀燕頒獎,盛讚孩子們勇於創新和挑戰是台中之光。 蔣局長表示,盧市長重視教育,市府這些年的教育預算占總預算比是六都第一,以最多的經費發展教育,尤其是加強偏鄉的教育以拉近城鄉差距,希望每個孩子享有同樣的教育資源,快樂學習成長;溪南國中雖然是偏鄉學校,但校方和家長及孩子們共同努力加強科學教育,此次由偏鄉學子組成的代表隊,能站上國際舞台奪得桂冠,充分展現台中市偏鄉教育實力。 蔣局長指出,市府近年持續投入資源推動科技教育,在山、海、屯、市各區共設立8座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及建置5所STEAM示範學校,結合中小幼學、科技大學與在地產業,形成策略聯盟,廣泛推動機器人、無人機、STEAM等課程,厚植學生動手做、培養跨領域素養與問題解決能力,展現創造力與實作力的教育核心價值。 他說,溪南國中長期深耕偏鄉科技教育,自十年前成立機器人教學社團以來,持續推動積木搭建、程式設計與工程解題等課程,並強調團隊合作與創新精神,此次由溪南國中、烏日區東園國小、烏日區喀哩國小及居仁國中等10名學生組成團隊,參賽師生發揮跨領域素養,針對賽事主題「潛進深海(SUBMERGED)」,學生須對海洋議題提出創新解方,並完成任務挑戰、研究報告與英文簡報,過程中充分展現科學、技術、工程、藝術與數學(STEAM)素養,不畏艱難挑戰,勇奪世界冠軍。 蔣局長強調,此次榮耀不僅是學校的光榮,更是台中市乃至全台科技教育的里程碑,見證台灣學子在國際舞台上的優異表現與無限潛力。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溪南國中師生勇奪FIRST機器人冠軍 中市教育局頒獎肯定科技教育實力
打造友善城市!北市推免費語言課程 助移工融入生活
墨新聞|記者鄭富鈺/綜合報導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橋樑,為了讓來臺工作的移工朋友更安心生活、自在工作,臺北市政府再度出擊,持續推出免費語言學習課程,包含華語、臺語與 TOCFL 口語基礎三大類,自 5 月 22 日起開放報名,歡迎雇主與聘僱家庭踴躍協助移工報名參加,一起打造雙向合作、友善溝通的多元城市。 臺北市勞動局長王秋冬表示,臺北市有許多移工在家庭照護領域辛苦付出,語言溝通能力的提升,有助於適應生活與職場,也能建立更好的勞雇互動。他強調,這些語言課程不只是工具,更是一種陪伴,讓移工朋友感受到「不是一個人來打拼」,也更容易融入臺灣社會這個大家庭。 為了配合移工朋友的休假時間,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處長陳昆鴻進一步說明,課程將於 6 月 21 日正式開課,特別安排於週末舉行,學員可彈性選擇週六或週日上午、下午時段。課程內容包含職場與生活常用語,並融入文化體驗與戶外教學,讓學語言也能認識臺灣、認識臺北,拓展視野、交到朋友。 陳昆鴻強調,今年課程同樣提供線上與實體並行教學,無論平時工作地點在何處,或否能到教室上課,都能找到適合的方式參與。只要完成課程並取得修業證明,或通過課後測驗,就能為未來職涯發展加分,期盼移工朋友在人生旅途中走得更穩、更遠。 課程名額有限,歡迎移工朋友把握機會報名,一同透過語言打開更多的可能性,也讓工作與生活都更加自在及幸福!報名可掃描課程傳單上的 QR Code,或洽 TLI 中華語文國際教育股份有限公司:(02)2366-0098、(02)2367-8228。 臺北移工學校也將持續以彈性、多元的學習方式陪伴移工成長,透過語言連結彼此,也讓臺北成為更共融、更友善的城市。更多資訊歡迎追蹤「手牽手 at Taipei」Facebook 粉絲專頁與「臺北移工學校」YouTube 頻道,一起看見移工在臺北的美好生活風景。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打造友善城市!北市推免費語言課程 助移工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