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地方
新北市美術館開幕 善用大眾運輸輕鬆暢遊鶯歌 來趟藝術與美食之旅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新北市美術館將於4月25日正式開館,為舒緩交通並確保市民順利參與開館系列活動,交通局呼籲民眾除可搭台鐵火車到鶯歌火車站再步行過去,731、917、981路線公車均增加班次,歡迎市民朋友多加搭乘,既方便又環保,一起輕鬆暢遊鶯歌之美。 新北市美術館自4月26日至6月1日,每週末將陸續推出建築光雕、燈光造景、表演藝術、主題市集及煙火秀等豐富活動,預計吸引大量人潮。交通局為此規劃完整交通配套,並針對特定活動日加強公車服務,歡迎市民踴躍參加。 交通局運輸管理科科長林詩欽表示,活動期間各條公車路線都會視客況機動加密班次,請民眾多加利用搭乘,特別是在4月26日、4月27日、5月30日新美館舉辦煙火秀活動日,公車將加開班次、延長營運時間,服務如下: (一) 731陶藝山水環狀路線班次由41班增加至65班並延長營運時間至22時,班距最密可達10分。 (二) 917路線班次由11班增加至23班並配合煙火施放散場時間加開班次前往捷運永寧站。 (三) 981路線增加2班次行駛「北大社區-鶯歌火車站(經新北市美術館)」,班次由20班增加至22班。另有4班調整行駛路線,繞行新北市美術館。 交通局也表示,美術館周邊不僅有豐富的文化藝術,還有多處旅遊景點與在地美食,包括鶯歌石登山步道、溪畔小徑,以及阿婆壽司、彰鶯肉圓、勇伯垃圾麵、鶯歌美食廣場等,均可搭乘731陶藝山水環狀線公車前往,誠摯邀請民眾利用公共運輸暢遊鶯歌,享受藝術與美食的雙重饗宴。
2025彰化書香節 彰化文化護照集章抽獎 4/23同步起跑
生活中心/彰化報導 彰化縣文化局與全球同步響應4月23日世界閱讀日,於4月23日起在彰化縣立圖書館等地舉辦「2025彰化書香節—全球悅讀潮:讀愛毛孩與獸」暨「2025彰化文化護照」活動。今年書香節(4/23-6/25)以寵物、動物為主題,探討在各種閱讀文本中所呈現的寵物與動物群像,共規劃15場系列活動;同時擴大辦理彰化文化活動,藝文展覽、文化活動及借閱圖書皆可集章抽獎,期望藉此培養民眾親文化與愛閱讀的習慣。 ▲2025彰化書香節共規劃15場系列活動,藉此培養民眾從小親文化與愛閱讀的習慣。(圖/彰化縣文化局提供) 「2025彰化書香節」系列活動包括:「全球悅讀潮:讀愛毛孩與獸主題展」聚焦於名著《我是貓》及《野性的呼喚》的動物主角場景,以4座場景櫥窗裡的主角形象與精典摘句為書香節破題,另現場以童話《白雪公主》情境布置來妝點主題書展區,展場同時結合充滿可愛寵物萌樣的「寵物生活區」,帶領民眾沉浸體驗各種迷人的毛孩與獸;「解讀or誤讀~猜猜毛孩與獸」為闖關猜謎遊戲,結合「可愛小熊的閱讀邀請‧借書換禮」活動,答對闖關猜謎並借閱50本書籍,即獲贈小熊馬克杯禮盒1個,藉此引領民眾養成借閱圖書的好習慣;而為持續提供好書資訊,辦理「2024 Openbook好書獎書展」及「讀愛毛孩與獸」主題書展。 ▲「2025彰化書香節」系列活動包括:「全球悅讀潮:讀愛毛孩與獸主題展」。(圖/彰化縣文化局提供) 另有10場在縣立圖書館採免費現場報名活動,包含:「獨愛毛孩與獸~英文繪本故事屋」安排4/26、5/10二場次,以兒童為對象,使用英語說演動物主題繪本;「奇遇異域裡的毛孩與獸」安排5/4、5/18二場次,由來自印尼與柬埔寨的新住民帶領民眾瞭解新住民講師母國的動物、寵物群像,藉由交流增進異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創意悅讀毛孩與獸」活動安排6/8、6/15二場次,結合故事、音樂與創意DIY,讓參與民眾感受毛孩帶來的歡樂時光;「關於人們自以為懂的~毛孩低語與獸言」活動由各界達人以講座、手作、寵物互動等形式,於4/26、5/3、5/17、6/7共四場次,引領民眾深入毛孩與獸不為人知的面向。 ▲「讀愛毛孩與獸主題展」聚焦於名著《我是貓》及《野性的呼喚》的動物主角場景。(圖/彰化縣文化局提供) 為持續提昇閱讀風氣,於4/23至11/30在全縣各公共圖書館辦理「2025彰化文化護照─文藝富心‧集章獎精」活動,活動採取集章摸彩方式,於圖書館索取護照之後,參觀文化館舍、參加藝文活動以及借閱圖書皆可集章,每張護照集滿2枚館舍活動章,同時借書40冊獲蓋一枚借閱集點確認章即可參加摸彩,摸彩獎品包括ipad、gopro運動攝影機、聲霸、高級手錶等600個獎項。 2025彰化書香節及文化護照活動內容豐富,相關系列活動詳情及規則辦法,可至文化局網站查詢。# 彰化書香節:https://gov.tw/P9j 彰化文化護照:https://gov.tw/Xon
響應地球日「文化交流 × 淨零行動」 臺東用部落體驗說永續故事
生活中心/臺東報導 為響應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Earth Day),臺東縣環保局日前邀請來自世界的朋友一同走進部落,舉辦一場「部落綠生活淨零一日遊」活動,體驗淨零生活,吸引了30位來自歐美及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外籍朋友及親屬共襄盛舉,在地球日前夕,一起走入臺東原鄉,跟在地文化對話,並與自然共生,讓每一位外籍朋友都能體驗到生根在臺東部落的永續精神。 地球日(Earth Day)是全球對話環境的日子,而此次部落體驗活動,正是一場屬於臺東的行動式回應。參與活動的外籍朋友認識了臺東的永續不只在「天然環境」,也感受到那份堅持與大地和諧共處的「臺東人心」,更帶走了臺東永續生活的靈感。 ▲外籍朋友親手體驗了傳統射箭。(圖/臺東縣環保局提供) 活動舉辦地點在依著利嘉溪而建的達魯瑪克部落,當天在部落頭目與環境教育老師的帶領下,沿著部落傳統步道漫步,了解魯凱族如何透過文化傳承,與腳下這塊土地永續共處。此外,外籍朋友也親手體驗了傳統射箭、製作自己專屬的竹杯等工藝,並透過品嚐部落媽媽用在地食材烹煮的風味料理來了解部落的惜食文化,也與原住民青年一同聆聽世代傳承的自然知識。 ▲外籍朋友親手體驗製作自己專屬的竹杯等工藝。(圖/臺東縣環保局提供) 活動最後,多位外國朋友也分享他們的參與心得。來自美國的 Guffey 認為,這是一場非常美好的體驗,不僅品嚐了美味的在地食物,也學習到部落如何保護文化、利用自然資源達到自給自足。他觀察到,雖然美國也有回收制度,但台灣在資源分類方面更加細緻,特別是廚餘回收與垃圾分類,令人印象深刻。 來自香港的薛小姐則表示,透過這次活動深入了解臺東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感受到人與自然可以融為一體,這樣的永續精神非常值得珍惜。雖然香港也有推動海底與街區清理的環保行動,但像這樣深入原鄉文化的體驗,在香港是沒有的。來自加拿大的 Stefan 也提到,臺東的部落文化豐富且受到良好保護,讓人深受感動。他指出,塑膠製品正以我們尚未完全了解的方式影響環境,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採取行動,盡力減少對地球的傷害。 環保局呼籲,未來將持續以行動推動「淨零綠生活」,讓環保不只是理念,更是日常的一部分,並呼籲大家來臺東遊玩時,別忘了落實環保行動!如自備環保餐具、減少一次性用品、愛護自然環境等,讓旅遊更有意義,共同守護臺東的美好山海。#
水雉與美濃湖 人與自然的連結之一
記者秦毅君/高雄報導 每年四~九、十月之間,在美濃湖正是水雉繁殖的季節,在繁殖期宛如披著皇冠的金黃褐白羽色和長長尾羽,秀雅的長腿盈盈行於水上浮葉、姿態翩翩而有「凌波仙子」的美稱。水雉在台灣是留鳥,且被認為是瀕危物種。 ▲水雉在繁殖期宛如披著皇冠的金黃褐白羽色。(圖/盧嘉生提供) 喜歡棲息在有浮葉型水生植物濕地環境的水雉,也能利用以漂浮型水生植物為主的棲地,水雉常吃的生物為無脊椎動物、小型兩楼類動物,例如:水躉(蜻蜓、豆娘的幼蟲)、負子蟲、水螟蛾幼蟲、蚜蟲、福壽螺幼體、扁螺、青蛙、蝌蚪等水生物,水生植物葉子上的蜘蛛、金花蟲、種子⋯⋯等。所以牠不但是益鳥,還可以是工作鳥。 ▲換羽中的水雉。(圖/邱秀梅提供) 可愛靈巧的水雉,公母外觀看起來差不多,但雌性比雄性大,母鳥體重約190~250克,公鳥大約120~150克,也要兩隻同在一處才看得出大小。有趣的是水雉是典型的一妻多夫,母鳥間會競爭領域,打贏的就是女王,可以在其後宮對多隻公鳥翻牌子,再由公鳥單獨孵育、照顧雛鳥,而水雉爸爸因體型較小,反而適合在浮葉上育雛,想像一下,因母鳥太重而整窩連蛋下沈的樣子,不禁令人莞爾,真是大自然演化的奧妙呀! ▲水雉爸爸孵蛋中。(圖/黃淑玫提供) ▲水雉爸爸帶小孩。(圖/邱秀梅提供) 屬於「早熟型」的水雉雛鳥,一孵化即可行走與覓食,休息時會躱在水雉爸爸的羽翼中,乍看之下好像多了好幾雙腳。雛鳥歷經7~8周方能飛行,遇梅雨與颱風帶來的水位上漲,易導致巢蛋被水淹沒或失溫,也令雛鳥無法順利覓食,現在又多了外來種泰國鱧的危害,嚴重破壞當地生態。 ▲53日齡大的小水雉,尾巴長出飛羽了。(圖/黃淑玫提供) ▲可愛靈巧的水雉。(圖/盧嘉生提供) 美濃湖水雉復育以湖區北側的棲地為主,好消息是近年水雉數量增加,隨著繁衍空間的不夠,已經擴散到湖區周邊的野蓮田,復育站陳柏豪主任表示,有民眾建議請竉物溝通師來請牠們留在復育區?但牠們並不是竉物,本就翺翔於天地間。大自然有其運作之行,人為因素令我們強佔了地球,人與自然的連結一直在失衡中。高雄市野鳥學會期盼以水雉為明星物種,在美濃湖畔經營人、鳥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水環境典範,提供水雉與其他水生物穩定棲所,持續的農業實踐,並增添美濃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的發展契機。#
岡山「籃籗會」熱鬧滾滾 感受古早味人擠人趕集氣息
記者秦毅君/高雄報導 趕集在阿嬤時代是鄉下人最重要的活動之一,早期類似趕集的活動稱為市仔,牛墟或籮仔筐會,而台灣的籃籗會現今只剩高雄岡山地區,每年僅有固定的三次熱鬧。 ▲遠從嘉義而來的籐條商家。(圖/秦毅君提供) ▲遠從嘉義而來的籐條商家,只為傳承特來參加這一年三次的盛會。(圖/秦毅君提供) 籮仔筐會在岡山叫「籃籗會」,因當時交易多以農家用具的竹類藝品為主,例如:竹椅、竹梯、竹籠、竹籃、竹筐、扁擔、竹畚箕等。而今許多用品已被取代,籃籗會所販賣之物幾乎已和夜市相似,不過仍有極少數舊式竹器產品的攤位參與盛會,為延續這項傳統習俗而盡心盡力。其中就有遠從嘉義而來的籐條商家,祖傳三代使用台灣深山所產、早年由原住民採收的籐所製作的籐條,老板早已退休,只為傳承特來參加這一年三次的盛會。 ▲祖傳三代使用台灣深山所產、早年由原住民採收的籐所製作的籐條。(圖/秦毅君提供) ▲拍打棉被的竹製品。(圖/秦毅君提供) ▲好用旳傳統掃把。(圖/秦毅君提供) 在早期淳樸的農村生活中,籃籗會對大人、小孩來說,不論是經濟或娛樂上,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而年長的阿公阿嬤這一輩,籃籗會所承載著美好的記憶,和阿爸阿母挑著扁擔、籮仔筐一同去趕集,是忘不了的童年歡樂時光之一。 ▲各式各樣的園藝。(圖/秦毅君提供) ▲各式各樣的園藝。(圖/秦毅君提供) 目前籃籗會因著時代變遷,雖已演化成夜市的形態,買賣的內容改為百貨雜陳、美味小吃、各式各樣的園藝等,但依舊熱鬧非凡,從各地趕來的人潮滾滾,近年來更結合文化系列等活動,很適合來場隨處走走、逛逛、感受一下古早人擠人的趕集氣息。 ▲目前籃籗會因著時代變遷,已演化成夜市的形態。(圖/秦毅君提供) ▲籃籗會演化成夜市的形態,依舊熱鬧非凡。(圖/秦毅君提供) 岡山區公所很貼心地安排免費接駁車地點,然而候車區僅一座小帳篷,接駁車又為小巴士,在炎熱的天氣中,對長長的人潮而言稍嫌不足,希望下次能有所改進。 ▲岡山區公所安排免費接駁車地點之一。(圖/秦毅君提供) ▲籮仔筐會在岡山叫「籃籗會」。(圖/秦毅君提供) 岡山籃籗會至今已逾二百餘年,每年有三次固定的時間,分別在農曆3月23日(媽祖生日)、8月14日(中秋節前夕),以及9月15日(義民爺生日),都是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在農曆3月23日、8月14日是配合農忙與農閒的意義;而在農曆9月15日則是紀念義民爺,其背後更有一則保家愛鄉的悲壯故事,有關義民爺事蹟,有興趣者可參訪岡山區公所網站。# 活動時間:114年4月19日(星期六)18時至4月20日(星期日)24時止。(活動第2天部分攤販於午後才陸續營業,建議15:00後參訪為佳) 活動地點:岡山區河華路及巨輪路。 免費接駁車地點: 1.高雄捷運高醫岡山站對面樂購廣場。 2.岡山車站站前大型車輛臨停處旁人行道。 3.岡山區公所對面人行道。 4.活動會場入口處(服務台)旁。 5.活動會場壽峰橋與阿公店路二段入口處。 6.阿公店路二段與空醫院路交叉路口處(前峰國中前)。 接駁車時間: 114年4月19日(星期六):17:00〜22:00 114年4月20日(星期日):10:00〜22:00 (每30分鐘一班,另視實際搭乘人數、路況彈性調整)
謎樣的藍色 濱村裕二x陳聖萱「雙人展」
生活中心/高雄報導 謎樣的藍色「雙人展」由日本樹脂藝術先驅,「濱村裕二」與臺灣樹脂魔幻藝術家「聖萱SSSHENG777」共同展出,以「藍色」為核心意象,探索自然、生命與內在情感的交織。濱村裕二以天然珊瑚沙與貝殼呈現海洋的寧靜與警示,呼應生態議題;陳聖萱則透過心流的畫面與情緒脈動,反映人與內在心境的深層宇宙連結。 ▲雄崗美術館「謎樣的藍色」雙人展覽展。(圖/蒂思綠新聞提供) 藍色對您的感覺是什麼? 柏拉圖(Plato)提出「藍色常被聯想為天空與海洋的無限,象徵超越現象界的理型世界(入深的真理之境)」。維特根斯坦質疑:「我們能否想像從未見過的深藍?」揭示語言描述顏色時「入淺」的局限,需依靠直覺「入深」。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則認為藍色代表「內在、純粹與無限」,越深的藍色,越能帶來「靈性的平靜」。約翰.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則認為藍色是不完整的黑,代表著遙遠、寧靜、夢幻與憂鬱。此次「謎樣的藍色」展覽展出2位同樣是以環氧樹脂創作的濵村裕二和陳聖萱,為我們展現來自藍色的幻境。 ▲雄崗美術館「謎樣的藍色」展覽展。(圖/蒂思綠新聞提供) 藍色總是帶著滿滿的謎,英國藝術家透納(J. M. W. Turner)通過油彩層疊,將海浪的淺藍泡沫與深藍漩渦並置,隱喻自然之力由表及裡的「入深」過程。日本葛飾北齋在《神奈川沖浪裏》藉著淺藍浪尖與深藍暗湧形成動態張力,呼應道家「陰陽相生」的深淺辯證。 ▲雄崗美術館「謎樣的藍色」展覽展。(圖/蒂思綠新聞提供) 藍色成為最能透過藝術創作傳達心靈的色彩,畢竟它是大海和天空的顏色,它有時像綠,又有時像紫,因為它的深淺仿佛看到了不是藍色的藍色,這就是謎樣的藍,讓我們分不清是我們在觀看色彩,還是因為心情讓所有顏色都成為了藍色? 「濱村裕二的作品既獨特又美麗!」這是長年飽覽極致與前衛藝術的紐約觀眾們最直接的觀後感。使濱村裕二的作品獨樹一幟的,是他對材料與光線的巧妙運用。他以能展現透明質感的樹脂為材,加入雕塑性的元素,成功塑造出具有立體深度的水之空間。為了更有效地呈現這一切,他再巧妙地以光照射。雖然透納與莫內同樣描繪光與水,但濱村裕二所用的樹脂與燈光皆屬嶄新媒材與技術,正因如此,他才能成功創作出既當代又創新的藝術作品。 濱村裕二特別鍾情於如馬爾地夫一般,浮於印度洋之南、擁有翡翠綠色平靜海面的「天堂之海」。據說人類的祖先來自魚類,也許正因如此,當我們走向大海時,便會感受到一種回歸萬物根源的平靜與療癒。濱村裕二透過作品,以抽象與具象交織的方式重現這份感受,引領我們走向大自然的美之懷抱,並開啟一條不破壞環境、與地球共生的道路。 聖萱SSSHENG777:試著讓時間變得透明,讓看不見的能量以某種方式被凝結與捕捉」。聖萱喜歡探究未知的情意,以樹酯作為媒介實驗不同媒材撞擊的視覺與觸覺,像是貴金屬與礦物颗粒製造出晶體般的質感與光澤,賦予畫面立體與層次和神秘的光芒。這種『自我研究,創造融合或分離的技術中使作品不單平面化,更像是時間凝结的能量體,透過作品進入宇宙深沈的入口。 畫面中常見的星辰、月亮、太陽、眼、雨滴、光芒等符號建構藝術家內心的想望,自然與內在和諧的共生有著賽博科技與古老神話,構成介於儀式與科技、現實與神秘之間的獨特語言。於作品不只是視覺的體驗更是情感與能量的容器,引領觀者進入自身內在宇宙的幻覺,創造超越語言的體驗,讓每件作品如同一場祭壇、一座靜默的星球,一次返回內在的夢,讓宇宙成為可閱讀的圖層。# 策展人:陸銘澤 展期/ 2025.04.10~ 06.30 開幕茶會/ 2025.04.18 (五) 14:30 地點/ 雄崗美術館 (高雄市鼓山區富農路328號2F│07-5866533)
名陶藝家蔡正勝 以菊島玄武岩砂泥為基底 創造出生命的堅韌與藝術美學觀
生活中心/高雄報導 來自澎湖西嶼鄉竹灣的陶藝家蔡正勝,自2015年起以故鄉的岩礦砂泥為基材,創作出獨具風格的「菊岩燒」陶藝作品聞名。這些作品融合了玄武岩與貝殼砂,經過高溫柴燒,展現出粗獷與細膩兼具的藝術風貌。蔡正勝的創作靈感來自父親臨終前的囑託,鼓勵他善用故鄉的土壤進行創作。 ▲陶藝家蔡正勝的作品,技術難度極高,展現出作品的獨特魅力。(圖/蒂思綠新聞提供) 2023年,蔡正勝與妻子劉玲溫因勇敢抗癌、以藝術療癒病苦,獲得周大觀文教基金會頒發的「全球熱愛生命獎章」,並受到時任總統蔡英文的接見。蔡正勝儘管罹患攝護腺癌導致行動不便,亦以堅強的生命力面對病魔,成為藝術與生命力的象徵,並將部分作品收益捐贈公益團體,展現大愛精神。 ▲蔡正勝的藝術創作與生命故事,展現了他對故土的深情、對藝術的熱愛。(圖/蒂思綠新聞提供) 2024年9月,蔡正勝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舉辦個展《菊岩采熠-陶與畫的密語》,展出包括「寶石菊岩膠彩畫」、「菊岩燒柴燒作品」與「菊岩燒─陶.金」等多元作品。其中,「菊岩燒─陶.金」系列以高純度金箔裝飾,技術難度極高,展現出作品的獨特魅力,深受收藏家與藝術愛好者的喜愛。 蔡正勝的藝術創作與生命故事,展現了他對故土的深情、對藝術的熱愛,以及對生命的堅持與奉獻。他的作品不僅是藝術的結晶,更是生命力的象徵,激勵著無數人勇敢面對人生的挑戰。#
4-11月遊平溪瑞芳風景區 可觀賞在地學子民俗才藝秀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攜手平溪區與瑞芳區的國中小學,今年4月一路精彩演出到11月,為十分遊客中心與猴硐瑞三鑛業整煤廠注入滿滿青春能量,長年結合地方藝文與學子才藝,在週末假期帶來風格多元、令人驚艷的才藝表演,景區月月秀才藝,月月都精采。 ▲十分國小將演出傳統舞獅。(圖/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風景區管理科提供) 新北觀旅局長楊宗珉表示,每年都期待看見孩子們臉上專注又自信的神情,就是最動人的青春風景,今年由平溪區平溪國小、十分國小、菁桐國小和平溪國中,以及瑞芳區猴硐國小、瓜山國小等學校組成青春才藝接力秀,首場將於4月19日由平溪國小打頭陣精采開演,融合扯鈴、音樂與舞蹈,絕對驚豔眾人。接續登場的還有4月26日、5月17日、5月24日、6月21日、7月5日、9月13日、10月18日、10月25日與11月15日,包括傳統舞獅、扯鈴等民俗技藝,烏克麗麗、薩克斯風等鼓藝樂器演奏,展現在地孩子們的創意與熱情。另演出時間與內容仍可能因天候或現場狀況調整,可追蹤新北市觀光旅遊網或新北旅客臉書粉絲專業,關注最新訊息。 ▲十分瀑布公園能欣賞壯麗瀑布之美與觀賞在地學子表演。(圖/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風景區管理科提供) 局長楊宗珉溫馨提醒,除了欣賞精采的學子才藝外,還可以搭乘平溪線鐵路,一站一風景,能夠一次收服自然美景與礦業文化魅力,走進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完整認識北台灣礦業文化,以及過去礦工生活的足跡,來到十分瀑布公園能欣賞壯麗瀑布之美與觀賞在地學子表演;來到平溪車站,除了逛老街放天燈,還能一睹鐵路列車從頭上呼嘯而過風采;或是來到菁桐車站,探訪菁桐石底大斜坑,重溫經典劇場場景,傍晚到菁桐天燈館,體驗施放電子天燈的浪漫與祝福,在周末假期,搭乘鐵路走進山城,觀賞青春的表演,點亮假期記憶。
即刻救援落難「蘋果鳥」 助保育類草鴞重返棲地
生活中心/高雄報導 日前在高雄市大樹區發現受傷的一隻瀕危動物草鴞,經市府農業局即時救援與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救傷團隊的妥善照護後已順利康復,並野放回高屏溪畔的原棲地,讓這位造型可愛並且沉默的夜行者能夠再度展翅翱翔在高雄的天空。 ▲恢復健康的草鴞順利放飛。(圖/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這隻受傷的草鴞是今年2月大樹區的農民在巡視農田時於防鳥網上所發現,經通報農業局前往搶救後立即送至壽山動物園進行初步評估與治療,隔日轉送屏東科技大學進行後續觀察與照護。在悉心照料後其食慾穩定,復原情況良好,在多次飛行訓練確認其已具備野外生存能力後進行野放,讓牠重返自然棲息地,並且經過追蹤其回傳電子訊號後確認無安全之虞。 ▲草鴞送抵野放地點後,安靜等待10至15分鐘後進行野放。(圖/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草鴞是台灣唯一棲息在平原草地、非森林性的「貓頭鷹」,屬夜行性的猛禽,據調查現存數量已不到500隻,是我國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因為擁有一張可愛的蘋果臉又被稱為「蘋果鳥」,其最大的威脅來源除了毒鼠藥與棲地破壞之外,不當架設的防鳥工具也常使草鴞中網後傷亡,農業局提醒,保護農作物應使用網目大小適中且堅固的防鳥網避免鳥隻纏繞,架設期間應隨時巡視是否有動物受困並及時通報救援,以減少造成動物傷亡或誤捕保育類野生動物。 協助野放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洪孝宇助理教授指出,草鴞的存在對於農業生態系極為重要,能夠有效控制田間鼠類數量,是天然的「農夫好幫手」。這次救傷的草鴞有幼鳥時期繫放過的腳環,再度救傷顯示草鴞離巢後所面臨的生存風險還是很高的,此次救傷與成功野放,不僅維護了一條珍稀野生動物的生命,也再次提醒大眾應共同關注野生動物的保育工作。 高雄市今年累計已接獲39件保育類動物救援,物種涵蓋黑面琵鷺、草鴞、鳳頭蒼鷹、游隼⋯等等,民眾若發現疑似受傷或迷途的野生動物切勿自行處理,應立即通報1999專線由專業人員協助,期待市民的共同守護與參與,為野生動物營造更友善的生存環境。#
迷途綠頭鴨誤闖熱鬧市區 新北動保處助脫險境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新北市政府動保處近日晚間接獲民眾通報,在板橋市區南雅南路上發現一隻綠頭鴨蹤跡,由於現場人車往來眾多,令過路行人、騎士都對牠處境安危捏了一把冷汗,擔心發生車禍。新北市動保處立即派人前往救援,現場經數名熱心民眾協助下,迅速將牠安全捕獲帶回安置。 ▲綠頭鴨現身在市區街道,被動保處帶回安置。(圖/動保處提供) 動保員程沛宏表示,綠頭鴨屬水禽,在台灣河流池塘,都很容易看見活動身影,也常出現在淡水河、基隆河及新店溪交滙處,蘆洲五股河濱公園等水域,近年來民眾保護觀念提升,漸漸不畏人類,蹤跡已侵入人群出現區域,有時在河畔、池塘還可遇見向遊客討吃爭食畫面。 這次突兀現身在人往市區街道上,應該是大溪雁鴨群、為尋找食物脫群迷途可能性很大。帶回動保處經獸醫師檢查檢診,身體、腳蹼、翼翅等皆無明顯損傷,進食、精神狀況也都一切正常,經休養觀察幾天後,確定行動和飛翔無任何問題後,護送牠至野外水域適合地點,野放飛返家鄉。 綠頭鴨愛好研究者蘇玉龍表示,綠頭鴨屬越冬候鳥每年10月抵達台灣,約3.4月左右北返。雄鳥有鮮明光亮綠頭,嘴喙呈現黃綠色。雌鴨羽毛則為棕色參雜斑紋。牠們常出現於沼澤地、湖泊、魚塭等水域,通常以數隻或小群聚集活動。1998年以來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紅色名錄中,被評定為無危物種。在台灣雖非保育類,若肆意獵捕或傷害者,行為如查證屬實,仍可依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開罰6萬到30萬元罰鍰。 新北市動保處表示,每年救援野生動物案件約6,000件,民眾若發現住居或戶外發現動物或野生禽鳥遭受危難或傷害,可直撥1959動保專線或動保處通報電話(02)29596353報案。動保處24小時不打烊,負責救援受傷、受困動物,並給予適當收容安置及醫療照護,期許市民共同為保護動物,建構新北市成為友善動物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