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首頁文學

【道德經】道經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5)

文學/道德經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我欲異於人。而貴食母。 註解: 眾人舉止皆有作用,聖人守樸如頑鄙夫;眾人有恢殷之心,聖人如子求食於母,言不自作為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大眾之人所作所為皆求於利益,修行至高無上之人秉持著純樸有如平常清靜之人。大眾之人有憂慮與勤勞背道向物之心,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忘物體道有如子求食於母,而憂患不能入也。 這一句是說,一般沒有靈修之凡俗上之人,所作所為都為了求取利益,而互相爭鬥、互相排斥。 靈性上師本性具有純樸有如平常清靜之人。 如果凡人靈修追隨著  靈性上師的神性軌道,他自己的心靈必得到  靈性上師的神性力量帶動,而產生了純樸清靜;而大眾之凡人卻執著於物質,反被物質約束,而產生憂慮與勤勞地工作,以致出現了背道向物之心。 相對地,靈修的人追隨著  靈性上師,不執著於物質,而專心守著  靈性上師之神性軌道,好像萬物需求水一樣;也就是靈修的人專心守著  靈性上師修道,所得到的是永恆的喜悅而無憂慮的生活。 〔本章要旨] 聖人專一守著背物向道,凡夫則執於背道向物。這是勸人要修道學習神仙,守著背物向道。    

【道德經】道經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4)

文學/道德經 純純。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若。晦寂無所止。 註解: 純如愚人無所見聞;俗人事明,聖人守闇;俗人孜孜若不及,聖人悶悶常無事;如處中夜無所止取。 以靈修觀點解說: 純樸有如愚人沒有見聞世俗之事,世人專求事理分明,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則守愚昧,世人勤勉好像趕不上似地,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則靜靜地好像時常沒事做似地。此心胸有如黑夜中空曠無邊。 這一句話在描寫靈修的人與沒有靈修的人的差別。靈修的人心靈很單純,而且在凡俗上不被物質所迷惑,有如愚笨的人沒有見過世俗上的一切情形一樣;而沒有靈修的人執著於物質上一切,造成貪求慾望產生,以致喜好斤斤計較。 生活上愈斤斤計較,凡俗上的事情越混亂。靈修的人追隨著  靈性上師靈修,他的心靈越永遠守著清靜;而沒有靈修的人卻為了貪求物質,並且求取物質上的享受,以致好像人努力地工作,但心靈上卻趕不上物質的變化以及時間上的快速溜走。靈修的人追隨著  靈性上師的神性軌道,他的心靈清靜又清閒,好像沒有事情可做一樣,這種心靈有如在黑暗中空曠無邊,永遠走向長生不老之境界。

【道德經】道經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3)

文學/道德經 我魄未兆,若嬰兒之未孩。魁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 註解: 如嬰兒未有分別歸根也。眾人有為,常有餘剩,聖人虛寂,如遺棄物。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上只有修行至高無上之人背物向道,在沒有物之理念之前,不知道有物之存在,而超然地沒有慾念,且不被萬物所拖累,眾人利用機智取得萬物,而貪得無厭,唯有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忘物去機智,然而凡夫認爲不知用機智去取得萬物,豈不是愚人之心。 這一句是說,物質世界上唯有    靈性上師才會背物向道,祂本身生於天地之前,而萬物生於天地之後,因此沒有物質存在之理念,以致不知道物質的存在,而超然地沒有物質上的貪慾,也就不被萬物所拖累。 也就是唯有凡人修道,追隨    靈性上師才能夠背物向道,守著    靈性上師的神性軌道,不執著在物質生活之一切現象,而專心修道,自然超然地沒有物質上的貪慾,也就不被萬物所困擾。 然而,沒有靈修的人都利用機巧聰明去奪取萬物,而貪求不厭倦,以致無法停止。唯有追隨著    靈性上師專心修道,拋棄物質的誘惑,排除因果業障之產生而,沒有靈修的人卻認為修道的人不知用巧智聰明去取得萬物,豈不是一個愚笨的人? 由此可見,靈修與沒有靈修的人兩者對人生有不同的看法。沒有靈修的人沉溺在物質上之享受,以致身體一天比一天老化,可說是為了貪求物質而老化。相對地,靈修的人不被萬物所誘惑,身體一天比一天年輕,雖然在凡俗上顯得像愚笨的人一樣,但靈性上卻得到了不老化,而且福報源源不斷地來臨,甚至不受物質的約束,可說是背物向道。  

【道德經】道經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2)

文學/道德經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莽其未央。眾人熙熙,如享大牢,如春登臺。 註解: 謂生死二途,未見之時不得不畏;大道無有中央四方;熙熙和樂也,大牢事宴之,春臺有所觀瞻。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人談到萬物生與死,未遇到的時候不得不畏懼而遠之,大道是虛無因此沒有中央四方,世人修行增益見識,以致善其美,有如登春臺向四方瞭望,空曠無邊無際,以致心常樂。 這一句描寫凡俗上沒有靈修的人談到萬物的生與死,還未來臨的時候,都不得不害怕而遠離。但是靈修的人因為守著 靈性上師的神性軌道,專一守著 靈性上師而破除生與死之現象,因此談到萬物生與死現象,自然地不害怕大道本體是虛無的,因此沒有中央四方的界限。所以靈修者要以親身體悟去增加知識,而不是用眼睛去觀看以及去研究。因為靈性是善的,有如一個站在高處往低處四方瞭望一樣,一目了然,而且空曠無邊際,以致心靈時常喜悅。所以有,沒靈修的人時常憂慮生與死的現象;而靈修的人則專一守著 靈性上師的神性軌道,了悟一切,脫離生與死的現象,心靈空曠無邊際,永遠地喜悅。

【道德經】道經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1)

文學/道德經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 註解: 學有所不足絕之,守道則無憂;唯諾不相離,美惡不相捨。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上沒有智慧之人,要學巧智,雖然學但不可應用,既然不可應用則不去學,因此只要守著道之運行也就沒有憂慮,有如答與應不相離,美與惡不相捨。 這一句是說,凡俗上沒有智慧的人,要學凡俗上的小聰明,但學了不可以應用;既然不可以應用,則就不要去學。所以我們只要靈修,守著    靈性上師的神性軌道,也就沒有憂慮了。就好像回應一樣,一個回,一個應,不相離。善與惡是不能相捨去,因為善與惡是共同存在的。唯有力行修道,守著    靈性上師之神性軌道,才沒有憂慮。

【道德經】道經 絕聖棄知章第十九(3)

文學/道德經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註解: 見素去華也,抱樸純質也,少私去己也,寡欲無憂也,使人屬此四者。 以靈修觀點解說: 假如人人除去華貴,保守純潔氣質,消去私慾,心含無憂慮,使人擁有以上四項,則盜賊之事永不產生。 這一句是說,假如每一個人力行修道,引發靈性之善出來,排除浮華虛榮之生活、以保守靈性純潔之氣質消除貪求之慾望、心靈永遠沒有憂慮,促使人擁有以上四項,則盜賊之事永遠不產生。所以只要每個人力行修道,個體引發出靈性之善,帶動全體人類之靈性善,散發在世界上,則形成太平之世界。 〔本章要旨] 凡事以靈巧運作機權,則不為長久矣。唯有以身力行修養方是無為治理之良策。 .  

【道德經】道經 絕聖棄知章第十九(2)

文學/道德經 此三者,言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註解: 言三者,不足為文法,故令有所屬別立,教令使其各有所屬。 以靈修觀點解說: 以立法感化人,以仁德協助萬物,仁義成大事,靈巧運作機權治理奸賊及誘盜,此三者不能以文字定法則,因此必須個別定立,以教化各有個類之人。 這一句是說,靈性法則感化人、以仁德協助萬物、仁義成大事,必須依靠靈性法則來運作,治理天下之大亂。此三者不能以文字定法則,因此必須力行靈修方式,個別符合靈性法則;以自然感化力量來感化人類個體,促使人本性之惡消除,靈性善引發出來。

【道德經】道經 絕聖棄知章第十九(1)

文學/道德經 絕聖棄知,人利百倍。絕仁棄義,人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註解: 聖人立法化人,智者設計興利,有法則有罪,有利則有害;仁能濟物、義可立事、濟有不濟,事有不事;巧作機權、利美天下,賊從奸生,盜因利誘。 以靈修觀點解說: 如修行至高無上之人立法感化人。有才識之人謀劃興計以利國,有法律必有罪人,有利益必有害處;因此仁德才能協助萬物興盛,仁義才能成大事。如以立法不能協助萬物,不能成大事,則必須靈巧運作機權,以治理天下之奸賊、誘盜。 這一句是說,一個靈性高層次之    靈性上師立靈性上之法則,是用來感化人類。世上有才識之人都制定凡俗上之法律,以利益於國家維持秩序,以致產生了有法律,必有罪人之存在;有了利益,必有害處。因此,靈性上之德才能協助萬物興盛。也就是把自己修道所產生的靈性之德,才能協助萬物興盛;仁慈之心才能穩定大事。假如一個沒有修道、又沒有靈性而制定的凡俗上之法律,則不能協助萬物,亦不能成大事。所以必須以靈性法則運作,治理天下之奸賊誘盜。 這種唯有神仙下凡行道,才能以靈性法則去自然感化人類從善,治理天下之大事。由此,人必須力行修道,才能使自己心靈平靜,而且做事情才能自然成功,也才能自然地幫助自己的事業穩定。  

【道德經】道經 大道廢章第十八(4)

文學/道德經 國家昏亂,有忠臣。 註解: 有忠臣,言主失其治道。 以靈修觀點解說: 當國家昏亂之際,而以感化方式來治理,才能顯現出忠臣以盡心來報效國家。 這一句是說,當一個國家昏亂的時候,要以感化之方式去治理。領導的人必須以自己修道的無為感化力量,去治理國家大事,去迎合    道本體之法則及軌道,才能教化出效忠國家之人,來盡心報效國家。相對地,一個人生長在凡俗上之世界,當自己有心靈動亂不安的時候,必須要藉著靈修無為的磁波去治理心靈,才能促使心靈安靜,端正心靈,以保固自己身體健康。 「本章要旨〕 悟治者,即以無為行之。 也就是說體悟到治理的方法,要以修道感化方式去治理。

【道德經】道經 大道廢章第十八(3)

文學/道德經 六親不和,有孝慈。 註解: 有孝慈,孝慈為無敬恭。 以靈修觀點解說: 自古雖然立孝慈之名,即因父子情節,至衰世的時候,當父者不慈眾多,因此立慈之法規讓天下之父行事之;為人之子者不孝眾多,因此立孝教化天下之子。 這一句是說,在上古的時候,雖然有孝慈之名稱,這種父子情節是自然的。但到下古的時候,當長輩的人對下輩不仁慈眾多,因此才訂仁慈之法則,讓天下當長輩去行使;而當下輩之人對長輩不孝順眾多,因此才立孝之法則,以教化下輩「對長輩產生孝道」這種人為因素之法則。所以我們要回復到上古的時候,長輩自然對下輩產生慈愛;而下輩自然地對長輩產生孝順。人必須力行修道,才能回復到上古時代孝慈為自然之道。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