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首頁文學

【道德經】德經 上德不德章第一(2)

文學/道德經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註解: 上德無為無事可爲,下德有為有所作爲。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以感化方式治理天下事,而成功立事之「德」不出於 心。凡人有心去治理天下事,好高驚遠之「德」皆出於心。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以神性磁場感化方式治理天下的事情,而成功立事的神性力量不是人為因素有心發出,而是由祂本身的元神體自然散發出來。沒有修道之人都以強迫方式刻意地去治理天下事情,而且好高驚遠之德出自於心,此種就是有為之心。  

王偉忠張大春南國漫讀精彩開講 秋意時節來一場閱讀無邊際漫遊

記者秦毅君/屏東報導 在秋意正濃的時節,來一場閱讀無邊際漫遊 。2023南國漫讀節在11月推出6場講座,邀請製作人王偉忠、作家許悔之、張大春等知名講者輪番登場,11月4日除了講座,在屏東總圖戶外廣場舉辦漫遊市集,及創作藝人鶴 The Crane的演出。 ▲2023南國漫讀節,民眾迴響熱烈。(圖/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提供) 南國漫讀節持續於11月辦理亮點講座、藝文表演及市集活動。11月4日中午11時在屏東總圖3樓大階梯,邀請作家兼學者于國華,以「你的美、你說了算!」為題,從當代多樣化的美學觀點出發,鼓勵大家能夠接受多元美的人事物。下午1時30分作家許悔之以「眾聲如此喧嘩——1980年代,我的文化啓蒙與養成」為主題分享;下午3時半由資深策展人林宜標,從「藝展人生—30年的辦展啟示錄」,帶大家看到展覽背後的秘密。 11月5日將有兩位當代文壇重量級作家與一場鐵道的講座,中午11時在總圖5樓,作家駱以軍將會出席,以「重返80年代情懷,漫遊屬於台灣的文學記憶」,暢談台灣文學的多樣性發展,讓大家思想與視野也跟著漫遊;下午1時重量級作家張大春以「從老台北談記憶與書寫」分享什麼書寫經驗,讓許多人相當期待。另外,壓軸講座11月25日下午4時半,由製作人王偉忠以「眷村的幸福,是手工捏的!」,在屏東市得勝遺構公園旁空地演講,聆聽王偉忠分享眷村的幸福感,本場次優先開放事先報名民眾入場就坐。# 2023南國漫讀節講座報名請上Accupass網站,更多活動資訊請上屏東縣政府文化處FB、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FB查詢。

【道德經】德經 上德不德章第一(1)

文學/道德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註解: 上德之人不恃其德,故有其德;下德之人常執其德,故無其德。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與道合一,與萬物同宗,雖然使萬物自然生長,而不自炫耀其「德」,因此「德」被萬物運生,常存於世間而永不滅。凡人知曉有「道」之存在,但卻不知有「德」之存在,因此凡人的「德」皆出於有心,而終身不能輕忘且做事具有回報之心,以致此「德」無法被萬物運生,而終至毀滅消失於世間。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    靈性上師本身在天地之前被    道本體所生,所以是與    道本體合一;而萬物是在有了天地之後才被    道本體所生,因此,    靈性上師與萬物同宗。同宗的涵義是    靈性上師與萬物皆以    道本體為祖宗。 但是    靈性上師比萬物還高層次。也就是說    靈性上師是在還沒有萬物之前,就被    道本體生出來;雖然使萬物自然生長,但自己的仁慈之德不會自我顯耀出來。因此,這種仁慈之德被萬物運生著,而永久留存世間永不滅。 凡間沒有修道之人都知道有    道本體之存在,但卻不知道有仁德之心存在。因此,沒有修道之人都假裝仁慈之 心,此種仁慈是刻意而不真實,所以所作所為自己都存有回報之心,以致此種假仁慈之德無法被萬物運生著,到最後毀滅,消失人間。我們從這一句就可以了悟:在人間只有修道之人才能由靈性之善引發仁慈之 心,而不是以人為因素刻意製造出來。 因此,修道之人的仁慈之心來自於    靈性上師神性力量造化出來,因為    靈性上師是    道本體之化身,因此才可以運化著修道之人的仁慈,永遠留存在世間。

【道德經】道經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2)

文學/道德經 無名樸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自正。 註解: 令人無爲,無為則無欲,無欲則安靜,王侯以安靜治則天下自然歸於正道。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促使世人感化,感化之後則沒有貪念,沒有貪念則內心自然產生祥和,古代天子如能以祥和治理天下,則天下自然歸於正道。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    道本體之清氣促使人類達到自己感化自己,感化之後,也就沒有貪念;沒有貪念,則內心自然產生祥和磁場。古代皇帝如能以修道祥和之力量去治理天下,則天下自然地歸於正道,而不產生亂象。所以靈修能夠促使人類之靈性提昇,而由靈性的善感化自己,滅除貪求的濁氣,內心也就自然地產生祥和之磁場。 因此,人類只要修道,沒有不能自己治理自己,而回歸赤子之心,純樸地生活,甚至消除因果業障,到最後得到神仙之道。 〔本章要旨〕 治世必以「無爲」,而合乎「道」之運行,則天下自然歸於正道。

【道德經】道經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1)

文學/道德經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註解: 大道本無為,則無所不爲,王侯將有爲化萬物,萬物被化之後,復示以浮樸。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大道本質是以感化而運行,因此對萬物沒有不能感化的,古代天子以牽強方式強制萬物,萬物被強制之後,則回復現實以虛假作樸實。 這一句是說,    大道本體是虛無,以清靜以及清氣感化力量自然運行著萬物,因此對於萬物沒有不能感化的。因為萬物必須倚靠著    大道本體之清靜以及清氣而成長,因此萬物也就自然地被    大道本體運行著而感化。 古代皇帝都以人為因素強迫方式去治理天下事情,天下的事情被強制治理之後,雖然百姓被強迫治理,但百姓之心卻存著虛假,因此回復現實,用虛假作樸實,應付皇帝之強迫治理。靈修與凡俗是一體兩面。靈修是清氣而生,凡俗是濁氣而生。 由此,靈修本質是清靜以及清氣這種感化之力量來自於    靈性上師。因此:人一旦力行修道,沒有不被      靈性上師之神性清氣磁力感化。但是人為了利益方式來靈修的話,雖然表面看起來是在修道,但碰到靈性上師之清氣磁力,則立刻顯出凡俗作虛假修道。 因此,古代修道者首先自己要先心存修道之心,再提昇為求道之心,專心靈修,才不會被神仙考倒,以失去得神仙之機緣。

【道德經】道經 將欲噏之章第三十六(3)

文學/道德經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有利器,不可示人。 註解: 柔弱是水,剛強是魚,魚不可離於水也,利器爲柔弱,治國可以示人,柔弱欲行理,道用柔弱爲利器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柔弱比喻是水,剛強比喻是魚,而水勝過魚,因此魚不可離於水。法則爲柔弱,治理國家可以警示世人,柔弱可實行於真理,道用柔弱為法則。 這一句是說,水的本質是屬於柔弱,因此接近於    道本體。由此,柔弱可以比喻水,魚遇到水則表現出雄壯姿態,所以剛強可以比喻為魚,而水勝過魚。為什麼水勝過魚呢?因為水雖然是柔弱,但是遇到魚之剛強,仍然包圍著魚;而且魚必須倚靠著水而生存,因此魚不能離開水。 法則是感化磁場,因此是柔弱。用來治理國家,可以教化人類回歸於正。因此柔弱產生出力量之來源是真理,    道本體化出感化磁場為法則。 靈修也是一樣。靈修是修煉元神體,由元神體發出靈性之善的磁場,這種善的磁場就是由     靈性上師靈性磁力所賜予。  因此,    靈性上師的神性磁力就是真理,而真理化做感化之力量。由此,禮拜      靈性上師修道,立即產生感化力量以及靈性的善磁場,而造化出心地善良及身體健康,建立喜悅人生。 〔本章要旨〕 教化世人必須以「自然發展穩定」爲基石,守著柔弱法則做事。

【道德經】道經 將欲噏之章第三十六(2)

文學/道德經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註解: 此為返掌之道,能用此者事無不從。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人做事如此回復道之自然運行,能夠時常以自然方式行事之人,則萬物沒有不服從及順服。 這一句是說,修道人在凡俗上做事情,從自然地發展、穩定、興旺到長久這四個連貫性階段,才能永恆符合著    道本體之自然運行。也就是回復到古時候凡俗上一切很清閒沒有貪念。 所以時常以自然方式做事情之人,就會由    道本體運行著,則萬物沒有不服從及順從。 靈修方面,假若一個人有一顆修道之心,不受凡俗上的一切而動心,則自然地演化形成一顆求道之 心;再由一顆求道之心,自然地受到神仙點化,得神仙之道,脫離輪迴。    

【道德經】道經 將欲噏之章第三十六(1)

文學/道德經 將欲噏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註解: 先以道張之;先以道強之;先以道興之;先以道與之。 以靈修觀點解說: 世人做事必須自然地發展,再求以穩定,而求以興旺,以求終至長久。 道主開示: 這一句是說,修道者做事情必須符合    道本體之法則,自然地發展。凡俗一切自己努力地去做,再以修道的力量以穩定下來,穩定之後,再進展興旺,最後形成長久。古時候道家思想,天下之事則是農、工、商、士。農為基礎;工是農產品加工,加工之後交給商經營;有商之後,才有士。也就是先有農夫耕種,耕種所得農作物,由工加工;加工之後,農產品交給商人去買賣;有了買賣之行為,才有士辦理行政工作。這四個行政串連起來,天下事才能長久。 所以人類力行修道也是一樣。首先要有一顆靈修之心,再由這顆心不受凡俗上一切誘惑或是影響,再由靈修之心演變成一顆求道乙心,到最後受到神仙點化才能長久。  

【道德經】道經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2)

文學/道德經 道出言,淡無味。視不足見。聽不足聞。用不可既。 註解: 不如守淡靜無味之道,即用不可盡也。(既猶盡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執大道規則以管理天下,必須以清靜感化之方式來治理,才能促使百姓長久地遵守道之規則。 這一句是說,    靈性上師是在天地前生出來,因此可以使用     大道本體之規則以管理天下;並且以自己的清靜磁場感化,來治理百姓之心神,促使百姓之心安定下來,百姓才能永恆地遵守著    道本體清純、清靜的規則。 〔本章要旨〕 合乎「道」之眞理及法則,則「無為」而治。

【道德經】道經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1)

文學/道德經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 註解: 聖人執大道往天下而治,人多安泰,安泰之後,皆重歡樂飲饌,樂極則哀禮,煩則亂,又以道約之歡樂,似遊客所止,不久便過。 以靈修觀點解說: 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執大道之眞理以治理天下,天下立即安定下來,而百姓皆歡樂。天下安定之後,百姓皆歡喜地飲酒作樂,極樂過度則產生哀傷,內心產生愁煩而天下大亂。因此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又以道之規則約束百姓之歡樂,以安定人心,平定天下。 這一句是說,靈性上師以    大道本體之真理治理天下事情,天下立刻平安無事,形成了平和之世界,而百姓都歡樂過著太平的日子。但太平的世界,百姓卻忘形而貪求物質的享受,不安份守己,以致造成人心互相爭鬥,形成樂極生悲的局勢;人人內心憂愁仇恨,而產生天下大亂。因此靈性上師又以    道本體之法則教化百姓貪求物質享受之生活,回歸純樸以安定人心,平定天下之亂象。 此可見,人不能有任性。假如人人有了任性,則人人生活墮落於貪求的慾望的生活,而造成人人互相產生爭鬥,形成大亂。 因此唯有人人修道,把自己的靈性提昇,才能安定自己的心神,促使心神不亂;也就是    道本體化出萬物,雖然任萬物成長,但萬物必須遵守著    道本體之法則存在,才能不亂。 所以人類也是一樣。假若一個人沒有修道,則他的心神會受到凡俗上的濁氣而動盪不安。因此 道    本體在每一個時代都指派神仙教化人類走在靈性生活,才是真正太平世界。這種情形只有修道者才能領悟到    道本體只要人類過著純樸太平的日子。因此成為    道主的弟子,必須珍惜    道本體指派道主下凡開示靈修,並且走在道主的神性軌道,才能永恆地喜悅過日子。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