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首頁環保

響應2024國家海洋日 環保局6月7日推「永續東海岸×淨灘尋寶趣」

生活中心/臺東報導 為響應6月8日國家海洋日,並傳遞海洋保育觀念,臺東縣環保局將於6月7日(五)上午八點三十分至十二點在臺東市海濱公園(馬卡巴嗨公園)舉辦「永續東海岸×淨灘尋寶趣」活動,當天除了淨灘活動之外,更推出「打擊海廢闖關」遊戲,亦有優質環保攤商美食市集,歡迎自備環保餐具、環保杯踴躍參加,共同維護臺東美麗海洋的環境。 ▲臺東享受著臺灣最長最美的海岸線。(圖/臺東縣環境保護局提供)   臺東享受著臺灣最長最美的海岸線,守護海岸環境並落實海洋保育,更是臺東的責任,透過長期辦理淨灘活動,鼓勵人民親近海洋向海學習,進而達到海洋永續保育目的,喚起民眾對海洋環境議題的重視,同時響應SDG第14項「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海洋環境劣化」的目標。 此次「永續東海岸×淨灘尋寶趣」活動,除了進行淨灘行動外,特別規劃「打擊海廢闖關」遊戲,沙坑尋寶、海怪對決-射擊及海洋清道夫-擲沙包等三項關卡,讓當天活動更多元有趣,並且有效傳達海洋保護的意識。 6月7日當天全家大小朋友踴躍前往參加淨灘活動,用實際的環保行動,守護美好環境與永續臺東,都能成為愛護海洋資源的一份重要力量,若對活動有相關疑問,可撥打服務專線089-239687 廖小姐洽詢。#

臺東環境教育綠生活市集6/1盛大登場 永續方舟館配合開放免費參觀

生活中心/臺東報導 為鼓勵民眾養成友善環境的生活習慣,臺東縣環保局永續方舟館將於6月1日(六)上午九點至下午兩點,在館內及門口草皮舉辦臺東環境教育綠生活市集,活動將匯集環境教育場域、綠色遊程體驗、無塑美食及MUJI無印良品等30多家綠色品牌,當日也推出市集限定親子線上集章闖關活動,響應無紙化學環保,體驗永續新生活的各式樣貌;永續方舟館當日亦配合市集時間,特別開放民眾自由參觀,活動詳情請查詢永續方舟館臉書粉絲專頁(https://pse.is/4wqarq)。 ▲臺東環境教育綠生活市集。(圖/臺東縣政府環境保護局提供)  愛地球也可以是一項很潮的生活態度,「淨零綠生活」更將永續理念具象化,邀請民眾以食、衣、住、行、育樂、購等六大面向作切入,從小小的行動開始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鼓勵環境教育結合學校、企業、民間團體、社區,以及在地組織的力量共同推廣,透過執行低碳飲食、減少衣物採購與循環利用、居家減碳、低碳交通、綠色旅遊、綠色消費等環保行動,讓守護環境的力量得以持續深根,從而建構出臺東獨特的淨零綠生活風格。 ▲臺東環境教育綠生活市集。(圖/臺東縣政府環境保護局提供) 6月1日的環境教育綠生活市集將是一場淨零綠生活饗宴,當天將聯合臺東縣內七大環境教育場域,共同推廣環境保護、生態保育、食農教育及文化保存的知識與內涵,現場也規劃環境教育教具體驗區,讓民眾認識回收資源分類與循環再利用的重要性。活動現場並邀請在地樂團、臺東社區大學舞團,以及無塑美食攤位與攤車等眾多綠色商家,民眾可自備環保餐具與環保杯,一邊享受美食一邊欣賞表演,並加入線上集章闖關活動,在遊憩中響應無紙化,用實際行動支持環保愛地球、落實全民綠生活。 ▲臺東環境教育綠生活市集。(圖/臺東縣政府環境保護局提供) 永續方舟館配合環境教育綠生活市集時間同步開放免費參觀,並於6月3日起至8月30日止,於行政機關上班日的下午兩點至五點止,開放自由參觀,館內有許多富含環保教育知識的數位互動裝置、多媒體遊具等體驗。#

左營龜山春季淨山活動 清淨家園齊心做環保

生活中心/高雄報導 左營區公所今(18)日上午在大小龜山舉辦「春季淨山活動」。這次活動由代理區長何瑞貞邀集轄內39位里長及里內300位環保志工,並結合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導覽講師一同發起「齊心做環保、左營會更好」聯合淨山活動,一同為愛護環境付出心力。 ▲左營龜山淨山活動。(圖/高雄市政府新聞局提供)   活動中環保志工們無懼烈日,手持鐵夾、垃圾袋等清掃工具,沿著龜山步道,以最實際的行動,逐一撿拾步道周邊棄置的垃圾,並在導覽老師解說下清除銀合歡等外來種植物,展現積極守護環境的決心。活動後,環保志工們看著今日淨山豐碩的成果,深刻感受到垃圾對自然環境帶來的危害,紛紛熱情表示,未來將持續奉獻自己的力量,投入社區環保工作,為里鄰環境維護做出更多的貢獻。 ▲左營龜山淨山活動。(圖/高雄市政府新聞局提供) 左營龜山矗立於蓮池潭泮,由空中迴廊「見城之道」連接串起大小龜山,重現舊城歷史風華,其豐富的自然生態,都值得民眾深入探訪,可說是左營特色景點,亦是左營居民重要的休閒場域。希望透過此次的淨山活動,喚起民眾對環境保護議題的關注,傳達環境教育永續發展理念,更呼籲大家共同響應垃圾減量行動,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只有從源頭做起,才能有效減少人造垃圾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為我們地球貢獻一份力量。#

桃園煉油廠減碳轉型 朝環境永續邁進

記者鄭玉吟/台北報導 位於桃園市龜山區的桃園煉油廠,於1977年4月正式生產,面對目前政府發布之2050淨零排放政策,已配合中油公司的政策,致力推動「優油、減碳、潔能」三大轉型策略,期以研發帶動轉型,朝淨零及環境永續目標努力。 ▲桃園煉油廠入口。(圖/記者鄭玉吟攝) ▲桃園煉油廠存放原油設施。(圖/記者鄭玉吟攝) 桃園煉油廠廠區有著完善的汽、柴油成品自動化灌裝設施,擔負台灣中、北部民生用油、桃園機場航空燃油供應之重任。其進品的原油,經加工後主要的產品包括:天然氣、LPG、汽油、柴油及航空燃油等。 ▲桃園煉油廠公關課張彥堂進行解說。(圖/記者鄭玉吟攝) ▲桃園煉油廠相關設施模型圖。(圖/記者鄭玉吟攝) 桃園煉油廠公關課張彥堂表示,在台灣很幸福,那個油很便宜,只要有飛桃園機場的飛機,一定都加滿油再走。當問及配合淨零排放政策,公司如何減碳時,張彥堂進一步指出,廠區從編列預算到整個環保工程的運作大概5到8年,均有長期的規劃,並持續掌握接下來未來10年的環保標準,已盡可能將廢氣、廢水及焚化爐之污染降至最低。此外,中油公司也一直在做轉型,開始在做電池,現在加油站可能有Gogoro 或者中油的充電器,新竹、台南也有先進太陽能板與智慧型的加油站。 ▲桃園煉油廠排放設施。(圖/記者鄭玉吟攝) ▲桃園煉油廠管線設施。(圖/記者鄭玉吟攝) 桃園煉油廠基於安全等多重考量,平時實施管制不對外開放,惟歷經數十年來的保護,廠區內有綠油油的草坪與相思樹等多種樹木,還有眾多鳥類在此棲息,宛如一座大型的生態公園。未來將秉持環保與經濟兼顧的理念,持續優化廠區環境,強化工安措施,為地球減碳及環境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桃園煉油廠後山步道一片綠意盎然。(圖/記者鄭玉吟攝) https://youtu.be/YFXWwrtgn2Y

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環境教育中心 承先啟後持續推動臺東優質環境教育

生活中心/臺東報導 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是繼米國學校環境教育園區後,臺東縣第七處通過認證的環境教育場域,更是縣內第一個布農族的環境教育場域,他們響應SDG4優質教育、SDG11永續城鄉、SDG15保育陸地生態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長期在地深耕融入珍貴的布農族傳統文化,嘗試找回人和大自然的永續及對等關係,同時促進了眾多原住民青年返鄉,一同為環境教育和生態倫理的推廣事業奮鬥。 ▲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環境教育中心。(圖/臺東縣政府環保局提供) 經過2年的努力,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在今年3月通過環教場域認證,為許多有興趣參與認證且正在努力的夥伴注入一劑強心針,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在未來透過各種分享和交流活動,將申請經驗傳遞給更多具有潛力的場所,讓臺東的環境教育可以持續點亮更多場域。 ▲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保留珍貴森林及布農文化。(圖/臺東縣政府環保局提供) 阿力曼館長則說,為了要保留珍貴森林及布農文化,避免被財團開發,他以個人力量推動保護,找回人類跟大自然的永續共存的模式,至今已累積20餘萬人次進入,「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並不在彰顯人類知識權力的偉大,相反的,它讓人謙卑走入森林,成為森林的一部份」,正式獲得認證成為環境教育場域,更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會持續讓森林博物館的精神被更多人看見與認識。 ▲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在未來能夠透過各種分享和交流活動,將申請經驗傳遞給更多具有潛力的場所。(圖/臺東縣政府環保局提供) 以森林銀行概念為出發點,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環境教育中心規劃了「一日布農生活」及「森林銀行之小樹之歌」兩大環教課程方案,讓來訪的朋友可以通過課程體驗布農族的文化,並了解氣候變遷及環境永續議題,館方在辦理環境教育體驗的同時也不忘考量土地的環境負載力,所以一天僅開放300人進入,可透過博物館網站(http://www.forestculturemuseum.com.tw)預約體驗,一起感受傳統文化及原始森林之美帶來的震撼。# ▲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保留珍貴森林及布農文化。(圖/臺東縣政府環保局提供)

消失中的草地明珠美麗環頸雉 斑斕富麗的臺灣特有亞種

記者盧嘉生、秦毅君/高雄報導 害羞的環頸雉與中海拔藍腹鷴、高海拔帝雉,並列為臺灣三大雉雞。而棲息低海拔的平地、丘陵的環頸雉,屬二級保育類,是臺灣特有亞種,由於生態環境和農民的田地重疊,加之外來種混血的問題,被稱為草地明珠的牠已漸漸消失中。 ▲環頸雉雄鳥在頭、胸、背部有亮麗的羽色。(圖/盧嘉生提供)  每年三、四月時,環頸雉正值繁殖期之際,只有這個時節才比較容易見到牠的蹤影,嘹亮的嘓、嘓啼叫聲,不善於飛行常隱身於草叢中,受驚嚇時才作短距離飛行。雄鳥在頭、胸、背部有亮麗的羽色,臉紅色,頭頂藍綠色帶褐色,後頭有羽冠,頸部有白色頸環,是十分美麗的鳥類。 ▲環頸雉不善於飛行常隱身於草叢中。(圖/盧嘉生提供)  ▲害羞的環頸雉是平原鳥種。(圖/盧嘉生提供) 身為平原鳥種的環頸雉,覓食種子、根、漿果、嫩芽及昆蟲,但也喜歡旱作物如花生、地瓜、玉米等,故與農夫有實質上的衝突。隨著人為的開發、棲地的破壞與早年外來亞種的引進,皆是造成環頸雉族群的生存不易。 ▲環頸雉覓食種子、根、漿果、嫩芽及昆蟲。(圖/盧嘉生提供)  ▲環頸雉。(圖/盧嘉生提供) 被暱稱為 「啼雞」的環頸雉,原為早期臺灣田野間最常見的鳥類之一,也有人稱牠為「臺灣雉」。這斑斕富麗的臺灣特有亞種,已為保育類第二級,法律條文禁止捕捉與獵殺,如何保有牠們的生存?讓我們的下一代還能見證這美麗的物種?是一個深刻的問題。# 影片來源:睿傳媒 https://youtu.be/teM6uuGl8cU    

真情努力保護棲地 美濃湖水雉復育 再現凌波仙子踪跡 值得大家共同參與

記者施宇寬、盧嘉生/高雄報導 在美濃湖休閒漫步,會遇見一群熱心的志工,在維護水雉的棲地,以及觀察紀錄水雉生活的情形,提供自然安全的生活環境。志工們齊心協力,共同完成自然環境維護,營造出適合水雉生活的環境。 ▲一群熱心的志工,在觀察水雉的生活情形。(圖/施宇寬提供) ▲黃老師,主要的推動者之一,很熱心在記錄觀察水雉的生活。(圖/施宇寬提供) 志工們有些除草,有些清除田中的福壽螺,有一些觀察紀錄水雉的生活、交配、產卵、復育…等,有些假日架設望遠鏡給遊客欣賞凌波仙子水雉美麗身影,旁邊也有志工給予專業的知識傳授,認識水雉,了解生態環境的重要。 ▲凌波仙子水雉優美的姿態。(圖/盧嘉生提供) ▲親切和藹的志工。(圖/施宇寬提供) 之前是由劉孝仲、黃淑玫發起約100人集資,租了一塊農地開始復育,參考台南官田非常成功的案例,因為高鐵沿線會經過水雉棲地,由高鐵另外提供類似水雉棲地,讓水雉能夠永遠穩定的生活,經過生態環境的評估後,便同意高鐵的興建,也保存了水雉的生態環境。在發起人及志工的努力下,美濃湖水雉復育也有很好的成果。 ▲美濃水雉復育地,美麗的景色,寧靜清幽,非常適合水雉的生活。(圖/施宇寬提供) 美濃湖是高雄第二大湖,面積21公頃,周邊廣達一百多公頃是台灣最重要的野連產地,2017年高雄鳥會鳥友劉孝仲、黃淑玫老師,及近百位的志工集資幫助下,租一塊一公頃的農地, 2021年高雄鳥會結合了高雄市觀光局營造美濃水雉棲地,擴大基地的面積,也結合各協會、學校,推動棲地的營造以及環境的教育工作。黃老師表示所有復育的計劃,都是志工們自動自發、出錢、出力、出地、無償認養,美濃湖的水雉棲地,每年維護的管理經費都是靠募款而來。 ▲美濃水雉復育地,美麗的景色,寧靜清幽,非常適合水雉的生活。(圖/施宇寬提供) ▲凌波仙子水雉優美的姿態。(圖/盧嘉生提供) 從前的10幾隻到今天有六十幾隻的水雉,未來也會持續的進行台灣原生浮水植物的復育,從美濃出發,推廣至周邊或全台,營造更好的平原湖沼生態的環境。協會更加希望,有更多的愛鳥人士,能愛屋及烏,來參與協會的志工,復育水雉的環境,以及共同參與且提供更多的資源,讓水雉復育工作更加完善,做得更久更遠。 ▲凌波仙子水雉優美的姿態。(圖/盧嘉生提供) 道德經所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本體化出天地,自然的愛護萬物。如同聖人一般,自然的愛護百姓。投入志工的行列,讓人們愛護自己、促使心靈平靜,也可保護動物,讓世界萬物和平生存。#

響應世界地球日 新北辦一日志工生態體驗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響應4/22世界地球日,新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鼓勵市民朋友帶著全家大小出門當志工,於21日舉辦「一日志工服務心體驗」活動,號召30位家庭志工到新莊塭仔底溼地公園,攜手維護美麗的土地,保護自然界每一種生物。參與的家庭志工來自不同的社區,有全家總動員、也有年輕的爸媽和活力四射的小朋友,他們戴上手套,拿起工具,一起投入生態維護工作中,用實際行動守護這片土地。 ▲小志工專心尋找蚯蚓,放入觀察盒近距離學習觀察蚯蚓構造。(圖/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新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今年與新北市政府水利局中港大排志工隊合作舉辦志工服務體驗活動,透過淺易有趣的實地體驗,認識自己的力量和責任,從生活大小事做起,「人人都可以是環境志工」。新北市社會局社區發展與婦女福利科長蘇惠君表示,社會局推展家庭志工服務體驗活動,希望能持續透過身體力行,讓下一代知道,「每一個小小的舉動,都能為地球帶來改變」。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中港大排志工隊隊長黃英彬為家庭志工們導覽解說新莊塭仔底溼地公園生態及滯洪措施。(圖/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全家人出動的趙媽媽分享到,這次的活動就像一場「五感體驗」,讓孩子們輕輕觸摸葉子的形狀、用鼻子聞一聞葉子的味道、觀賞並聆聽著各種生態樣貌,感受生物生命的奇跡,這是現在繁忙生活中很少做到的「放慢步調、細細品味」,印象很深刻的是,大家共同頂著烈日,並為溼地種下護堤的小樹苗,能夠為維護生態環境出一份力,心情上很滿足,希望能夠與家人持續參加生態保育活動。 就讀文化大學的潘同學分享,經過這次的志工活動,學到了很多有關生態保護的知識,也感受到團隊向心力的重要性,和志工們共同守護濕地,大家的目標共同一致時,受氛圍感染的我們是更加熱血的,尤其可以跟著家人一起接近大自然,全家動員捲起袖子守護生態,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也期許自己往後能更加關注環境議題及參與更多領域的志工服務,為環境、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中港大排志工隊劉旭輝表示,塭仔底溼地公園的生態與保育,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與投入,藉由活動體驗與觀察,這次看見家庭志工們充分展現了愛心和責任感,讓參加的大朋友、小朋友能更愛護我們生活周遭的環境,更了解我們所愛的這片土地。

美濃湖翡翠山屏彩霞滿天 山水湖景成一色美麗動人

記者施宇寬/高雄報導 傍晚夕陽下的美濃湖,特別的多變美麗,有山、有雲、有夕陽、霞光撒在湖面上,更顯得迷人動人,湖邊漫步,身在其中,為大自然包圍,相容成一體,猶如世外桃源般,值得一遊。 ▲傍晚的美濃湖,有山、有雲、有湖、有燈光,如詩如畫的景象。(圖/圖/施宇寬提供) 12月到年初的花海以及周邊的翠綠剛播種的稻田,以及三、四月份花旗木盛開,還有各式多樣的喬木、灌木等植物圍繞著美濃湖,呈現出每個時節不一樣的風貌,有花、鳥、魚、鴨等點綴其間。 在美濃湖邊平時可見旅客漫遊,沿途拍照,當地的民眾也利用休閒時候健走、騎腳踏車運動健身,遊玩美濃湖一圈,大概40分鐘左右,可以鍛鍊身體,呼吸新鮮空氣,看著美麗的風景,不僅有身體的鍛鍊,心靈也獲得舒緩放鬆,美濃湖是一個天然的健走步道,也是美濃非常重要的景點之一。 ▲美濃湖旁的美景,花旗木、九重葛盛開,美麗的健走步道。(圖/圖/施宇寬提供) 當地的民眾也設法善用平時農地的耕作之餘 ,逛逛美濃湖,多多利用,舒展身心,調劑心靈,讓美濃湖變為一個當地,最好的健走步道,讓健康伴隨著民眾,度過美好的生活,是值得推廣的。 ▲美濃湖旁的花旗木、九重葛盛開,行走在其中,身心舒暢,健身又舒壓。(圖/圖/施宇寬提供) 美濃湖,他本身是一個自然的生態環境,周邊的住家並不多,有各式各樣的鳥類,中正亭是當地非常著名的地標,也是紀念先總統蔣公到此一遊,留下紀念,欣賞山巒樹木倒影在水面上,環湖的步道、自行車道,騎車散步洗滌塵囂,每年10月到隔年的三月都有過冬的候鳥停歇,也是南部賞鳥的好去處,比較特別的是,有專門水雉的護育地,有市府的投入,也有愛鳥人士的集資,在附近開闢了護育地給水雉生活,有時候會看到熱心的志工,觀察著、記錄著提供水雉最好的自然安全的環境,讓人跟鳥與在地的環境能夠和諧自然的生活。 ▲一群熱心的志工,觀察著水雉的生長。(圖/圖/施宇寬提供) ▲美濃湖中正亭美麗的視角。(圖/圖/施宇寬提供) 美濃湖,是三面還田,西北靠山,湖光山色,景色優美,中正亭立於湖中,是美濃區最美且必遊的景點,也是美濃人心中的最愛,漫步於湖旁,欣賞大自然之美,詩情畫意更深入美濃人的心中,那份堅忍不拔的精神,帶有份柔情,讓人更喜愛美濃,也愛上美濃湖。 ▲美濃湖中正亭美麗的視角。(圖/圖/施宇寬提供) ▲美濃湖中正亭美麗的視角。(圖/圖/施宇寬提供) 「閒看日出,靜觀日落」,無論是令人炫目的日出光暈,還是讓人沉醉的日落晚霞,美濃湖總能帶給人最佳視覺享受。像閑雲野鶴一般,做看雲起時。# ▲美濃湖中正亭美麗的視角。(圖/圖/施宇寬提供) 影片來源:睿傳媒 https://youtu.be/vQNXZr08u_I    

全台首創依山傍海嶄新地標基隆塔 結合信二防空洞 歷史與現代交融 品味港都之美

記者陳錦蘭/基隆報導 基隆是全台灣最早接受外來國家文化影響及輸入的一座歷史之城,可說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亦是北台灣重要的海運樞紐,擁有濃厚的人文歷史,其依山傍海,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讓基隆港都情懷與山丘之美能同時兼得。 近年來市政府積極推動歷史文化與都市保存,重塑城市不遺餘力,而其中位於中正區義二路上的新地標基隆塔,高聳入雲的外觀最受矚目,是屬於「基隆山海城串連再造計畫」的一部份。 其較低處是與義二路形象商圈相連,較高處延伸至主普壇及中正公園,並且結合山底下華麗轉身的信二防空洞,現代與歷史交融,營造出環形觀光廊帶,進而凸顯出基隆特有的要塞和海港風情,已成2024年打卡最新亮點,讓我們由此來品味港都之美,重新認識基隆這座城市。 ▲基隆塔入口處的民宅牆面進行油漆修飾,提升整體和諧。(圖/陳錦蘭攝) ▲下方窗台向外延伸的設計,整體外觀更有立體感。(圖/陳錦蘭攝) ▲天空步道另一端連接主普壇,也是一年一度「雞籠中元祭慶典」的場域。(圖/陳錦蘭攝) 串聯山、海、城的基隆塔及信二防空洞,試營運期間就人潮洶湧,於2023年12月16日正式營運,民眾可先逛信二防空洞,洞內設有電梯可連接扇形廣場再接基隆塔環形小徑,也可從防空洞外的環形小徑或中正公園牌樓走上去即可,過程很短也蠻好走,回程亦可從基隆塔搭電梯下去,轉化山坡地之不便,遊客們可輕鬆地來回,抵達至高點時將全方位欣賞到被山海環繞的基隆市景,絕佳景致,美不勝收。 ▲為配合基隆塔完工,主普壇亦進行外觀美化,呈現新貌。(圖/陳錦蘭攝) 偌大載體的基隆塔設計超級吸睛,是由邱文傑建築師精心構思的傑作,成為全台首創依山而建、傍水而立的嶄新地標,由於基隆自然谷灣地形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在港口用於貨櫃裝卸的「橋式起重機」隨處可見,因此距離基隆港不到300公尺處打造基隆塔,高度約58公尺的豎梯,頂端連接長約87公尺的天空步道,可以360度環顧遼闊視野,不僅一覽基隆港內灣,及虎仔山基隆地標也清晰可見。 ▲基隆塔特殊豎梯造型,十分壯觀。(圖/陳錦蘭攝) ▲天空步道盡頭一覽基隆港內灣(圖/陳錦蘭攝) ▲虎仔山的基隆地標「KEELUNG」清晰可見,白天繁榮,夜晚也炫麗。(圖/陳錦蘭攝) 基隆塔以亮橙色為主色調,與不遠處的主普壇相映襯,十分顯眼,整體設計概念則基隆味十足,特別以「橋式起重機」外型設計作為造型發想,唯妙唯肖,透過一塔一橋的結構還原「起重機」意象,展現了城市的現代風采,還巧妙地融入當地工業的特色,觀看這個獨特的地標,不僅引人對建築的美感讚歎不已,還能感受到基隆多元文化的精髓。 ▲基隆塔與主普壇相互襯映,極為醒目。(圖/陳錦蘭攝) ▲崆書屋及遠見人文空間的相關介紹。(圖/陳錦蘭攝) 同時市政府規劃在基隆塔培養更多、更好的書香空間,將基隆塔塑造成台灣獨一無二,具有高度的閱讀場域,因此在天空步道下方4F室內,由遠見人文空間進駐,陳列各類型選書供民眾閱讀,也將邀請不同領域的作家舉辦閱讀講座,其空間寬敞明亮,特別設計的透明落地窗,每個窗面都擁有不同風景可欣賞,讓閱讀的愉悅細語中蔓延著視覺享受,閱讀變成一件浪漫的事;而位於基隆塔上方「崆書屋」House  K也陸續開放,以創造純樸氣氛為主調,營造出淡雅舒適的風格,還有供應餐點,可邊閱讀邊享用,透過豐富市民人文的好空間,期望基隆因閱讀而美好,孕育城市前進的力量。 ▲四樓的遠見人文空間,高空景觀書店。(圖/陳錦蘭攝) ▲擁有大片的落地窗,設有沙發椅,不同角度可遠眺不同的風景,建構閱讀新視野。(圖/陳錦蘭攝) 基隆更坐擁全台防空洞密度最高,其中「信二防空洞」建於二戰時期,內部經重新修整,保留天然的岩壁,打造成充滿神秘感的連通道,穿梭其中,每一步都彷彿是踏進歷史的長廊,可一窺日治時代居民的避難所,延續了戰時遺留下來的文化印記,在有條件下將原始洞內樣貌最大化地保存下來,整頓後的防空洞仍擁有其歷史意義,同時未來還能在此舉辦展覽活動,促其風華重現。 ▲信二防空洞兩側柔和的燈光加持,岩壁增添色彩。(圖/陳錦蘭攝) ▲營造寧靜祥和的氛圍,也吸引民眾持續深入坑道。(圖/陳錦蘭攝) 基隆塔底部的基地是昔日舊「基隆警察二分局」,經拆除與整建後,如今煥然一新,矗立著基隆塔的堅實地基,隨著基隆塔落成後,成為未來郵輪進港第一站,遊客下船後可走路搭電梯上塔,從高空俯瞰基隆之美,再沿著義二路至遠近馳名的廟口夜市,品嚐在地美食。由於基隆塔位置正是舊時稱為「義重町」,是當時最為繁華摩登的商業街區,有「基隆銀座」美稱,因此以基隆塔為核心,串連周邊景點,帶動觀光與經濟效益,讓基隆瞬間變得很熱鬧,打造國際級的地標,國內外遊客到基隆都能一睹全新的面貌。 ▲高空俯瞰山海環繞基隆市景。(圖/陳錦蘭攝) ▲基隆市新吉祥物「當肯」Duncan,3款公仔搭配特色地標,為城市風景注入新生命。(圖/陳錦蘭攝) 值得一提的是,於2022年紐約時報以專題報導基隆塔及基隆防空洞,宣傳基隆港口風情及人文特色,深受國際好評。蔡英文總統也曾蒞臨視察工程,更盛讚基隆塔媲美台北101,將成為台灣重要新地標,國際旅客來玩不只記得台北101,心中也會烙印基隆塔。市政府並持續借鏡國際海港城市發展模式,善用地利優勢,實現「在基隆看見世界,讓世界看見基隆」。歡迎民眾一同來探索這座城市新地標之美!# ▲逗趣可愛的造型,成為基隆活潑化的象徵。(圖/陳錦蘭攝) 基隆塔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義二路128號  /  開放時間:10:00-22:00(週一公休) 信二防空洞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信二路284-288號  /  開放時間:10:00-18:00(週一公休)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