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環保
自備容器更環保 臺東縣環保局18日辦理燈管電池高壓瓶罐回收換好康活動
生活中心/臺東報導 為推廣資源正確回收觀念,臺東縣環保局6月18日(三) 17時至19時在臺東大潤發1樓賣場入口處(臺東市中興路三段592號),辦理「自備容器 環保清潔劑補充站活動」,民眾只要在當天攜帶5件廢高壓容器、2公斤廢電池(不包含鉛蓄電池)或者2公斤廢照明光源,其中一種到現場進行回收,即可在活動現場用自己的容器選擇補充環保洗衣精或者環保洗碗精500g,每項資源回收物每人限兌換一次,若帶兩種不同資源回收物即可兌換兩次,每人當天最多可以補充1,000g的洗潔精,歡迎縣民一同共襄盛舉。 ▲臺東縣環保局6月18日(三) 17時至19時在臺東大潤發1樓賣場入口處辦理瓶罐回收換好康活動。(圖/臺東縣環保局提供) 為積極推動資源循環再利用與落實環境永續理念,以SDG12負責任的生產消費循環為出發點,辦理多元的宣導活動,此次活動所提供的清潔用品均為環保標章的產品,具備可回收、低污染、省資源等特性,兼顧實用與環境友善。同時也呼籲民眾自備容器參與,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透過生活中的小行動實踐環保理念,提升全民對永續議題的重視與參與,攜手打造永續宜居的臺東。 燈管、廢電池、高壓容器是常見的資源回收項目,若處理不當,潛藏相當大的安全風險,例如鋰電池及瓦斯罐、髮膠噴霧劑等高壓容器,裡面含有易燃成份,若遭擠壓或撞擊,恐引發火災甚至爆炸;而傳統燈管破裂後,不僅玻璃碎片易造成回收人員割傷,其內含的汞蒸氣亦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為加強正確回收觀念,環保局推動回收加碼活動,加強宣導資收物安全回收的正確方式。 環保局呼籲,以正確的方式回收指定資收物才能避免回收過程中因擠壓摩擦產生火花,造成爆炸意外,保護自己也保護第一線清潔隊員的安全。#
洲仔濕地原始林地自然放鬆身心 尊重萬物的恬靜之處
記者秦毅君/高雄報導 走進洲仔濕地公園內,靜靜地行進步入模擬原始的環境中,接受大自然的洗禮,看看天空白雲、聽聽蟲鳴鳥叫,有一種寧靜的感動綻放在心裡,沈澱於此讓人身心舒暢,彷彿卸下了所有的疲憊。 ▲走進洲仔濕地公園內,看白雲、聽蟲鳴鳥叫,有一種寧靜的感動綻放在心裡。(圖片來源/秦毅君) ▲洲仔濕地保育類水鳥「水雉」已悄悄換上金黃繁殖羽。 (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 洲仔濕地公園位於高雄左營蓮池潭畔,是一座以生態工法打造出的濕地公園,多年來不只成功地復育了多種鳥類,還是個水生動植物的生態棲息地。 ▲受到鳥友青睞的洲仔濕地。(圖片來源/秦毅君) ▲盛開的月桃花。(圖片來源/秦毅君) ▲洲仔濕地公園生態豐富。(圖片來源/秦毅君) 這座濕地宛若都市中的綠洲,遠離喧囂並為植生物提供緩衝與庇護,同時也是人們可以體會自然、放鬆身心並尊重萬物的恬靜之處。 ▲沈澱於此讓人身心舒暢。(圖片來源/秦毅君) ▲步道偶遇黑冠麻鷺。(圖片來源/秦毅君) ▲漫步於林蔭大道,微風徐徐。(圖片來源/秦毅君) 以往公園的設計多以「人」為主體,而洲仔濕地將「生物」定位成公園的主要使用者,在合力營造濕地環境下,針對不同鳥類的習性與棲地型態,利用生態工法打造深淺不一的水池,許多生物自然地再度出現,悠然自在地棲息於此,走在步道中居然偶遇黑冠麻鷺,叫人頗為驚喜。 ▲扶桑花步道。(圖片來源/秦毅君) ▲石椅下可小憩片刻,一旁有生態池可觀察。(圖片來源/秦毅君) ▲營造出適合昆蟲的家。(圖片來源/秦毅君) 人生活於天地之間,與自然的關係緊密相連,隨著無止境地貪求,不停地掠奪地球的資源,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也一直在反撲,如何符合自然的運行?這或可令人深思。 ▲洲仔濕地生態解說中心提供民眾預約導覽。(圖片來源/秦毅君) ▲配合國小課程解說的水草生態池,引領小朋友保育觀念。(圖片來源/秦毅君) 洲仔濕地公園是以維護自然生態為主,並非為一般的觀光景點,僅開放部分區域及時段供民眾預約導覽,為避免干擾生物之棲息,參觀人員請記得遵守濕地公園規劃之動線,並且注意自身的安全,尤其是需注意防蚊。#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環潭路58號 營業時間:星期二~星期日 08:00–17:00
鳥界好爸爸報到 洲仔濕地水雉育雛身影溫暖母親節
生活中心/高雄報導 每年一到春夏,是高雄洲仔濕地最熱鬧的時節!保育類水鳥「水雉」已悄悄換上金黃繁殖羽,優雅長尾隨風搖曳,踏著水面輕盈舞步,被譽為「凌波仙子」、「菱角鳥」,水雉正進入一年中最精彩的繁殖季,不只外型吸睛,育雛方式更是特別——由雄鳥負責孵蛋與照顧雛鳥,是自然界少見的「父代母職」,這份無私守護精神,也讓水雉成為母親節前夕最感人的生態象徵。 ▲洲仔濕地保育類水鳥「水雉」已悄悄換上金黃繁殖羽。(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洲仔濕地位於左營蓮池潭旁,是都市中珍貴的濕地保育據點,也是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鳥類「水雉」穩定繁殖的重要棲地。水雉繁殖期為每年四月至九月,此刻已換上金黃褐白羽色和長長尾羽,不僅姿態翩翩,更有少見的「雄鳥育雛」行為,展現出自然界不分性別的溫柔守護,也與母親節的照顧精神不謀而合。 洲仔濕地是高雄市重要濕地保育基地,市府與「社團法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攜手守護生態,長年投入保育工作,成功讓水雉族群逐年穩定,也讓市民能近距離觀賞牠們的美麗身影。邀請市民在溫馨佳節中走入自然,和家人一起欣賞水雉求偶的愛之舞步,學習關懷與尊重的多元樣貌,用一場自然約會向媽媽表達感謝。#
友善耕作讓水雉與草鴞「安居樂業」 「生態給付」獎勵補助啟動
生活中心/高雄報導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長期與在地農民、生態團體合作,推動友善農業與棲地營造,為鼓勵農民積極參與水雉與草鴞等珍貴稀有鳥類保育工作,運用中央資源推動「生態給付」計畫,針對落實友善耕作、保育野生動物棲地的農地提供獎勵補助,舉凡不使用毒鼠藥、開放田區供猛禽覓食、維護濕地水源與植被等行為皆可申請,此次推動重點包含「猛禽友善田區」與「水雉友善農田」,並依據不同地區特性提供對應的生態給付補助。即日起至6月16日為止,開放受理申請「草鴞棲架監測獎勵金」與「水雉友善農地獎勵金」,有意願參與計畫的農民可向土地所在區公所申辦,不僅減輕農友因保育讓利的壓力,更落實「照顧生態就是照顧自己」的理念。 ▲在野蓮田裡的水雉。(圖/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生態給付」的核心理念在於「透過生態守護農作」,支持農民在耕作過程中落實對環境友善的做法,例如:減少農藥使用、保留野生動物棲地、維護水域生態、推動有機或自然農法等。今年度「水雉友善農地獎勵金」—水雉友善農田推動區域為美濃區與旗山區;「草鴞棲架監測獎勵金」—猛禽友善田區推廣區域計有旗山、田寮、內門、阿蓮、燕巢、岡山、橋頭、路竹與大樹等地區;參與的農民不僅可獲得實質的補助,更可提升農地永續利用價值。 ▲「野蓮種菱,雉在成家」方案,在野蓮田中預設小型菱角區,供水雉優先選擇築巢。(圖/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水雉是珍貴的保育類鳥種,牠們喜愛在浮葉型水草上築巢繁殖,是濕地生態健康的重要指標,水雉以昆蟲與水生無脊椎動物為主食,有助於控制田中部分害蟲,減少病蟲害風險。農業局自2017年起與民間團體合作營造適合牠們棲息的環境,至去年底已有58隻水雉在美濃湖畔度冬,族群穩定增長;今年5月初,高雄鳥會更驚喜紀錄到4組水雉成功在不同棲地「成家立業」,顯示保育成效卓著。為了讓水雉安心成家,又不讓農友受損,農業局攜手高雄鳥會與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推出「野蓮種菱,雉在成家」方案,在野蓮田中預設小型菱角區,供水雉優先選擇築巢。今年起擴大推廣「水雉友善農地獎勵」,每公頃野蓮田可補助3萬元獎勵金,每成功孵化1巢水雉還可再獲3,000元獎勵。 ▲在棲架上停棲的猛禽。(圖/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猛禽是田間重要的天敵資源,也是農民得力的「抓鼠隊」!透過「猛禽友善田區」與「草鴞棲架獎勵金」等計畫,鼓勵農民營造更具生態功能的農地環境,猛禽主動來報到,幫農友抓老鼠省工又有效,達到農業與自然共好的雙贏目標。農民參與猛禽保育,透過實地設置棲架、拍攝停棲影像,成功設置草鴞棲架者,可獲得新台幣3,000元設置獎勵金,若拍攝到猛禽(如草鴞)停棲於該棲架,經審核認定後將再頒發新台幣10,000元獎勵金。除了草鴞和水雉有「工作機會」,針對願意協助拆除鳥網、巡護獸鋏與陷阱的社區組織與產銷班,也提供每月5,000元的「自主巡護獎勵金」,支持地方力量投入保育實務。 ▲在野蓮田裡的水雉。(圖/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生態給付」不僅是直接的經濟鼓勵,更是對農民一同守護土地與生態環境的肯定與感謝,未來將持續推廣生態友善田區並與農友、生態團體密切合作,打造農產與生態永續並存的幸福家園。「生態給付」計畫將到各地辦理說明會,最近一場次說明會為5月21日於阿蓮農會辦理,歡迎有意願參與計畫的農民朋友參加。相關訊息請關注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官網(https://agri.kcg.gov.tw/)最新消息。#
水雉與美濃湖 人與自然的連結之三
記者秦毅君/高雄報導 每年四~九、十月之間,在美濃湖正是水雉繁殖的季節,在繁殖期宛如披著皇冠的金黃褐白羽色和長長尾羽,秀雅的長腿盈盈行於水上浮葉、姿態翩翩而有「凌波仙子」的美稱。水雉在台灣是留鳥,且被認為是瀕危物種。 ▲美濃「護雉蓮盟」品牌啟動,共創農產保育雙贏。(圖片來源/美濃湖水雉棲地) 高雄美濃湖是台灣重要的生態資源,原本是羌子寮溪和太坑溪匯流而成之自然沼澤窪地,經漢人定居開墾後,便順地勢築湖蓄水,而後於日據時期改建為現代化水庫,讓原本一百公頃出頭的濕地縮減至二十一公頃左右,因水位加深,不但水雉失去棲息地,自然的濕地也逐漸失去過往原有的風貌與生態功能。 ▲美濃湖中正亭美麗的視角。(圖片來源/施宇寬) ▲美濃水雉復育站。(圖片來源/黃淑玫) 水雉跟野蓮及其他水草或自然物種,曾廣布於台灣的平原湖沼,原本在美濃湖生活的水雉和野蓮,也正面臨消失危機。野蓮是台灣原生種,正式名叫龍骨瓣莕菜,早年廣泛分佈於台灣水田、池塘、濕地中,現今僅台灣高雄有零星野生族群,其餘皆為人工培植。野蓮成了野外瀕危的水草,但美濃人發揮生態智慧,將其轉為四季均可上桌的經濟作物,其長長的嫩莖爽脆可食,因味道鮮甜、美味可口,成為每逢出遊必點的台灣料理熱炒之一。 ▲美濃地區的野蓮,其長長的嫩莖爽脆可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野蓮田上的雜草空心蓮子草意外地成為「野蓮鳥」的築巢好所在。(圖片來源/黃淑玫) 早年作為蓄水的美濃湖埤塘本來有大量野蓮生長,於1980年代因湖水優養化而一度瀕臨滅絕,後因農民鍾華振移植復育而倖存。野蓮為水生植物,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可栽培,但供給的水源必須為乾淨且無污染,現在不但是美濃當地有名的客家野菜與經濟作物,野蓮田更成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水雉的家。 ▲「美濃湖水雉棲地」保育體驗。(圖片來源/蘇莉玲) 在美濃湖周遭種植野蓮的農民,反而是最早做保育野蓮工作的,隨著推廣水雉的復育,農民和水雉及野蓮之間的協調共存,考驗著農民和復育工作者的智慧。高雄鳥會期待成為友善農產、消費者、農民之間的採購橋樑,現已推出「護雉蓮盟」專屬的宅配,更多美濃的水雉保育紀錄歡迎加入「美濃湖水雉棲地」Facebook公開社團(facebook.com/groups/mljca/),也可於高雄市野鳥學會官網(https://neti.cc/BOMgmo0)下單訂購,並了解更多南台灣關注物種。# 野蓮料理參考: 1.清炒野蓮,食材:野蓮、豆腐乳、菌絲。野蓮洗淨後切段,薑切絲。熱油鍋爆香薑絲。加入野蓮、豆腐乳(或鹽巴)及些許水,大火迅速翻炒幾下即可起鍋。(野蓮不宜久炒,才能保持鮮脆口感。) 2.野蓮野菇烘蛋,食材:野蓮、鴻嘻菇、彩椒、雞蛋蒜頭、鹽巴、黑胡椒。野蓮洗淨後切段;鴻禧菇去蒂頭,掰成小朵;彩椒切丁;棘頭切末。下油鍋,放入鴻福菇、彩椒丁、蒜末炒香備用。打四顆雞蛋,加入鹽巴、黑胡椒及些許水拌勻,再加入野蓮,將所有食材攪拌均勻。作法一:平底鍋倒油熱鋼,中小火加熱,倒入蛋液,蓋上鍋蓋燜煎5分鐘至表面金黃,利用盤子倒扣協助翻面,反面再煎1-2分鐘即可完成。作法二:蛋液倒入烤盤,放進220度烤箱烘烤10分鐘即可出爐。
濕地精靈池中靈動飛舞 關山人工濕地聆聽自然樂章
生活中心/臺東報導 在樹梢與禾本植物間,傳來雀躍的啾啾聲,濕地精靈們在池中靈動飛舞,褐頭鷦鶯、緋秧雞與小彎嘴畫眉翩然起舞,躍出動人的旋律,這片秘境正位於關山親水公園內的關山人工濕地,冬日裡,成群的鷺鷥如聖誕樹的裝飾般點綴枝頭;春夏天,鶯啼鳥囀,琵嘴鴨與鳳頭潛鴨成群悠遊,花嘴鴨與紅冠水雞則教育幼鳥學習捕食,這如詩如畫的景象,來到濕地漫步,可近距離聆聽屬於濕地的自然樂章,但別忘了降低音量,減少對濕地生物的干擾,攜手守護這片珍貴的生態寶地! ▲緋秧雞在臺灣是普遍易見的留鳥。(圖/臺東縣環保局提供) 關山人工濕地作為污水處理設施,不僅具備淨化水質的功能,還營造出豐富多元的生物棲地,濕地的出流水質達到場域標準,並成為吸引各類生物棲息的美麗環境。如今,這裡更是鳥語花香的生態樂園,遊客可以在親水公園環園步道騎行,放慢緊繃的步伐,享受臺東獨特的慢生活。也期望縣民朋友們共同守護多元豐富的濕地生態系,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6項「淨水及衛生」及第15項「保育陸域生態」,共同打造永續且健康的新臺東。 ▲褐頭鷦鶯活潑好動。(圖/臺東縣環保局提供) 位於關山親水公園西北側的關山人工濕地,採取永續經營與低干擾的管理模式,使濕地水質日益潔淨,濕地的生態池吸引了眾多鳥類前來棲息,鳥種多樣性與數量逐年增加,吸引了許多賞鳥愛好者到訪。此外,環保局也透過導覽解說活動,帶領民眾深入濕地,增進對濕地的認識與珍惜,並培養守護濕地的意識,讓環境更加美好。 ▲小彎嘴畫眉生性機警怕人,聲音清亮婉轉多變。(圖/臺東縣環保局提供) 美好的濕地環境需要你我共同維護。欣賞濕地美景的同時,請攜帶走隨身物品及垃圾,以免濕地生物誤食垃圾而受害。#
水雉與美濃湖 人與自然的連結之二
記者秦毅君/高雄報導 每年四~九、十月之間,在美濃湖正是水雉繁殖的季節,在繁殖期宛如披著皇冠的金黃褐白羽色和長長尾羽,秀雅的長腿盈盈行於水上浮葉、姿態翩翩而有「凌波仙子」的美稱。水雉在台灣是留鳥,且被認為是瀕危物種。 ▲黃老師是主要的推動者之一,很熱心在記錄觀察水雉的生活。(圖片來源/施宇寬) 台灣是水雉終年分布的北界。而因平原濕地在經濟發展中迅速消失,導致水雉數量急遽下降,於1989年被列為台灣珍貴稀有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直到劉孝伸與黃淑玫老師於2017年春天租下一公頃窪地,邀集夥伴種下水雉繁殖所需水草,成功讓水雉留下繁殖,現由百位夥伴集資延續民間棲地的保育工作至今。 ▲美濃水雉復育地,美麗的景色寧靜清幽,非常適合水雉的生活。(圖片來源/施宇寬) 民間成功的經驗,加深了公部門投資生態保育的信心。高雄市野鳥學會於2021年認養觀光局興建的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與大灣棲地,並與美濃區蔬菜產銷班第十八班於2022年攜手共組巡守隊。每個月觀察及記錄田間水雉與其他水鳥的食蟲、求偶、育幼等行為,還配合農業部林業保育署、高雄市農業局以生態服務給付,鼓勵農民接納在田間繁殖的水雉。 ▲田區內有築巢的區域,用充滿愛心的藍色塑膠繩圍繞起來。(圖片來源/黃淑玫) 水雉繁殖期與農民經濟作物野蓮的採收是有所衝突的,水雉喜歡在野蓮將近採收時來築巢,且農民以往認為水雉下田會踏死野蓮苗,後來發現原來水雉會吃害蟲反而成為工作鳥。 ▲野蓮田上的雜草空心蓮子草意外地成為「野蓮鳥」的築巢好所在。 (圖片來源/黃淑玫) ▲值得大家好好地來支持美濃「護雉蓮盟」品牌,共創農產保育雙贏。 (圖片來源/秦毅君) 早先於2022年6月底野蓮農李金洲農民,為保護水雉的繁殖,雖然會減少收入,卻仍然將田區內有築巢的區域,用充滿愛心的藍色塑膠繩圍繞起來,避免打擾到牠們,人與鳥就這麼和平共存,至今可以看見農民們在一邊辛勤地採野蓮、水雉在一邊優雅地養小鳥,多令人感動呀!非常值得大家好好地來支持美濃「護雉蓮盟」品牌,共創農產保育雙贏。 ▲成長中的民間集資棲地的水草。 (圖片來源/黃淑玫) 從一開始農民戲稱「養鳥協會」到後來與高雄市「野鳥學會」攜手共組巡守隊,一路走來的甘苦,非外人所能體會的,如何兼顧水雉復育和野蓮的經濟發展?需有十足的智慧應對,人與自然之間應可平和共處,有了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人才有安穩喜悅、世代相傳的生生不息。#
響應地球日「文化交流 × 淨零行動」 臺東用部落體驗說永續故事
生活中心/臺東報導 為響應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Earth Day),臺東縣環保局日前邀請來自世界的朋友一同走進部落,舉辦一場「部落綠生活淨零一日遊」活動,體驗淨零生活,吸引了30位來自歐美及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外籍朋友及親屬共襄盛舉,在地球日前夕,一起走入臺東原鄉,跟在地文化對話,並與自然共生,讓每一位外籍朋友都能體驗到生根在臺東部落的永續精神。 地球日(Earth Day)是全球對話環境的日子,而此次部落體驗活動,正是一場屬於臺東的行動式回應。參與活動的外籍朋友認識了臺東的永續不只在「天然環境」,也感受到那份堅持與大地和諧共處的「臺東人心」,更帶走了臺東永續生活的靈感。 ▲外籍朋友親手體驗了傳統射箭。(圖/臺東縣環保局提供) 活動舉辦地點在依著利嘉溪而建的達魯瑪克部落,當天在部落頭目與環境教育老師的帶領下,沿著部落傳統步道漫步,了解魯凱族如何透過文化傳承,與腳下這塊土地永續共處。此外,外籍朋友也親手體驗了傳統射箭、製作自己專屬的竹杯等工藝,並透過品嚐部落媽媽用在地食材烹煮的風味料理來了解部落的惜食文化,也與原住民青年一同聆聽世代傳承的自然知識。 ▲外籍朋友親手體驗製作自己專屬的竹杯等工藝。(圖/臺東縣環保局提供) 活動最後,多位外國朋友也分享他們的參與心得。來自美國的 Guffey 認為,這是一場非常美好的體驗,不僅品嚐了美味的在地食物,也學習到部落如何保護文化、利用自然資源達到自給自足。他觀察到,雖然美國也有回收制度,但台灣在資源分類方面更加細緻,特別是廚餘回收與垃圾分類,令人印象深刻。 來自香港的薛小姐則表示,透過這次活動深入了解臺東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感受到人與自然可以融為一體,這樣的永續精神非常值得珍惜。雖然香港也有推動海底與街區清理的環保行動,但像這樣深入原鄉文化的體驗,在香港是沒有的。來自加拿大的 Stefan 也提到,臺東的部落文化豐富且受到良好保護,讓人深受感動。他指出,塑膠製品正以我們尚未完全了解的方式影響環境,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採取行動,盡力減少對地球的傷害。 環保局呼籲,未來將持續以行動推動「淨零綠生活」,讓環保不只是理念,更是日常的一部分,並呼籲大家來臺東遊玩時,別忘了落實環保行動!如自備環保餐具、減少一次性用品、愛護自然環境等,讓旅遊更有意義,共同守護臺東的美好山海。#
水雉與美濃湖 人與自然的連結之一
記者秦毅君/高雄報導 每年四~九、十月之間,在美濃湖正是水雉繁殖的季節,在繁殖期宛如披著皇冠的金黃褐白羽色和長長尾羽,秀雅的長腿盈盈行於水上浮葉、姿態翩翩而有「凌波仙子」的美稱。水雉在台灣是留鳥,且被認為是瀕危物種。 ▲水雉在繁殖期宛如披著皇冠的金黃褐白羽色。(圖/盧嘉生提供) 喜歡棲息在有浮葉型水生植物濕地環境的水雉,也能利用以漂浮型水生植物為主的棲地,水雉常吃的生物為無脊椎動物、小型兩楼類動物,例如:水躉(蜻蜓、豆娘的幼蟲)、負子蟲、水螟蛾幼蟲、蚜蟲、福壽螺幼體、扁螺、青蛙、蝌蚪等水生物,水生植物葉子上的蜘蛛、金花蟲、種子⋯⋯等。所以牠不但是益鳥,還可以是工作鳥。 ▲換羽中的水雉。(圖/邱秀梅提供) 可愛靈巧的水雉,公母外觀看起來差不多,但雌性比雄性大,母鳥體重約190~250克,公鳥大約120~150克,也要兩隻同在一處才看得出大小。有趣的是水雉是典型的一妻多夫,母鳥間會競爭領域,打贏的就是女王,可以在其後宮對多隻公鳥翻牌子,再由公鳥單獨孵育、照顧雛鳥,而水雉爸爸因體型較小,反而適合在浮葉上育雛,想像一下,因母鳥太重而整窩連蛋下沈的樣子,不禁令人莞爾,真是大自然演化的奧妙呀! ▲水雉爸爸孵蛋中。(圖/黃淑玫提供) ▲水雉爸爸帶小孩。(圖/邱秀梅提供) 屬於「早熟型」的水雉雛鳥,一孵化即可行走與覓食,休息時會躱在水雉爸爸的羽翼中,乍看之下好像多了好幾雙腳。雛鳥歷經7~8周方能飛行,遇梅雨與颱風帶來的水位上漲,易導致巢蛋被水淹沒或失溫,也令雛鳥無法順利覓食,現在又多了外來種泰國鱧的危害,嚴重破壞當地生態。 ▲53日齡大的小水雉,尾巴長出飛羽了。(圖/黃淑玫提供) ▲可愛靈巧的水雉。(圖/盧嘉生提供) 美濃湖水雉復育以湖區北側的棲地為主,好消息是近年水雉數量增加,隨著繁衍空間的不夠,已經擴散到湖區周邊的野蓮田,復育站陳柏豪主任表示,有民眾建議請竉物溝通師來請牠們留在復育區?但牠們並不是竉物,本就翺翔於天地間。大自然有其運作之行,人為因素令我們強佔了地球,人與自然的連結一直在失衡中。高雄市野鳥學會期盼以水雉為明星物種,在美濃湖畔經營人、鳥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水環境典範,提供水雉與其他水生物穩定棲所,持續的農業實踐,並增添美濃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的發展契機。#
即刻救援落難「蘋果鳥」 助保育類草鴞重返棲地
生活中心/高雄報導 日前在高雄市大樹區發現受傷的一隻瀕危動物草鴞,經市府農業局即時救援與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救傷團隊的妥善照護後已順利康復,並野放回高屏溪畔的原棲地,讓這位造型可愛並且沉默的夜行者能夠再度展翅翱翔在高雄的天空。 ▲恢復健康的草鴞順利放飛。(圖/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這隻受傷的草鴞是今年2月大樹區的農民在巡視農田時於防鳥網上所發現,經通報農業局前往搶救後立即送至壽山動物園進行初步評估與治療,隔日轉送屏東科技大學進行後續觀察與照護。在悉心照料後其食慾穩定,復原情況良好,在多次飛行訓練確認其已具備野外生存能力後進行野放,讓牠重返自然棲息地,並且經過追蹤其回傳電子訊號後確認無安全之虞。 ▲草鴞送抵野放地點後,安靜等待10至15分鐘後進行野放。(圖/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草鴞是台灣唯一棲息在平原草地、非森林性的「貓頭鷹」,屬夜行性的猛禽,據調查現存數量已不到500隻,是我國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因為擁有一張可愛的蘋果臉又被稱為「蘋果鳥」,其最大的威脅來源除了毒鼠藥與棲地破壞之外,不當架設的防鳥工具也常使草鴞中網後傷亡,農業局提醒,保護農作物應使用網目大小適中且堅固的防鳥網避免鳥隻纏繞,架設期間應隨時巡視是否有動物受困並及時通報救援,以減少造成動物傷亡或誤捕保育類野生動物。 協助野放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洪孝宇助理教授指出,草鴞的存在對於農業生態系極為重要,能夠有效控制田間鼠類數量,是天然的「農夫好幫手」。這次救傷的草鴞有幼鳥時期繫放過的腳環,再度救傷顯示草鴞離巢後所面臨的生存風險還是很高的,此次救傷與成功野放,不僅維護了一條珍稀野生動物的生命,也再次提醒大眾應共同關注野生動物的保育工作。 高雄市今年累計已接獲39件保育類動物救援,物種涵蓋黑面琵鷺、草鴞、鳳頭蒼鷹、游隼⋯等等,民眾若發現疑似受傷或迷途的野生動物切勿自行處理,應立即通報1999專線由專業人員協助,期待市民的共同守護與參與,為野生動物營造更友善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