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環保
水雉與美濃湖 人與自然的連結之三
記者秦毅君/高雄報導 每年四~九、十月之間,在美濃湖正是水雉繁殖的季節,在繁殖期宛如披著皇冠的金黃褐白羽色和長長尾羽,秀雅的長腿盈盈行於水上浮葉、姿態翩翩而有「凌波仙子」的美稱。水雉在台灣是留鳥,且被認為是瀕危物種。 ▲美濃「護雉蓮盟」品牌啟動,共創農產保育雙贏。(圖片來源/美濃湖水雉棲地) 高雄美濃湖是台灣重要的生態資源,原本是羌子寮溪和太坑溪匯流而成之自然沼澤窪地,經漢人定居開墾後,便順地勢築湖蓄水,而後於日據時期改建為現代化水庫,讓原本一百公頃出頭的濕地縮減至二十一公頃左右,因水位加深,不但水雉失去棲息地,自然的濕地也逐漸失去過往原有的風貌與生態功能。 ▲美濃湖中正亭美麗的視角。(圖片來源/施宇寬) ▲美濃水雉復育站。(圖片來源/黃淑玫) 水雉跟野蓮及其他水草或自然物種,曾廣布於台灣的平原湖沼,原本在美濃湖生活的水雉和野蓮,也正面臨消失危機。野蓮是台灣原生種,正式名叫龍骨瓣莕菜,早年廣泛分佈於台灣水田、池塘、濕地中,現今僅台灣高雄有零星野生族群,其餘皆為人工培植。野蓮成了野外瀕危的水草,但美濃人發揮生態智慧,將其轉為四季均可上桌的經濟作物,其長長的嫩莖爽脆可食,因味道鮮甜、美味可口,成為每逢出遊必點的台灣料理熱炒之一。 ▲美濃地區的野蓮,其長長的嫩莖爽脆可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野蓮田上的雜草空心蓮子草意外地成為「野蓮鳥」的築巢好所在。(圖片來源/黃淑玫) 早年作為蓄水的美濃湖埤塘本來有大量野蓮生長,於1980年代因湖水優養化而一度瀕臨滅絕,後因農民鍾華振移植復育而倖存。野蓮為水生植物,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可栽培,但供給的水源必須為乾淨且無污染,現在不但是美濃當地有名的客家野菜與經濟作物,野蓮田更成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水雉的家。 ▲「美濃湖水雉棲地」保育體驗。(圖片來源/蘇莉玲) 在美濃湖周遭種植野蓮的農民,反而是最早做保育野蓮工作的,隨著推廣水雉的復育,農民和水雉及野蓮之間的協調共存,考驗著農民和復育工作者的智慧。高雄鳥會期待成為友善農產、消費者、農民之間的採購橋樑,現已推出「護雉蓮盟」專屬的宅配,更多美濃的水雉保育紀錄歡迎加入「美濃湖水雉棲地」Facebook公開社團(facebook.com/groups/mljca/),也可於高雄市野鳥學會官網(https://neti.cc/BOMgmo0)下單訂購,並了解更多南台灣關注物種。# 野蓮料理參考: 1.清炒野蓮,食材:野蓮、豆腐乳、菌絲。野蓮洗淨後切段,薑切絲。熱油鍋爆香薑絲。加入野蓮、豆腐乳(或鹽巴)及些許水,大火迅速翻炒幾下即可起鍋。(野蓮不宜久炒,才能保持鮮脆口感。) 2.野蓮野菇烘蛋,食材:野蓮、鴻嘻菇、彩椒、雞蛋蒜頭、鹽巴、黑胡椒。野蓮洗淨後切段;鴻禧菇去蒂頭,掰成小朵;彩椒切丁;棘頭切末。下油鍋,放入鴻福菇、彩椒丁、蒜末炒香備用。打四顆雞蛋,加入鹽巴、黑胡椒及些許水拌勻,再加入野蓮,將所有食材攪拌均勻。作法一:平底鍋倒油熱鋼,中小火加熱,倒入蛋液,蓋上鍋蓋燜煎5分鐘至表面金黃,利用盤子倒扣協助翻面,反面再煎1-2分鐘即可完成。作法二:蛋液倒入烤盤,放進220度烤箱烘烤10分鐘即可出爐。
濕地精靈池中靈動飛舞 關山人工濕地聆聽自然樂章
生活中心/臺東報導 在樹梢與禾本植物間,傳來雀躍的啾啾聲,濕地精靈們在池中靈動飛舞,褐頭鷦鶯、緋秧雞與小彎嘴畫眉翩然起舞,躍出動人的旋律,這片秘境正位於關山親水公園內的關山人工濕地,冬日裡,成群的鷺鷥如聖誕樹的裝飾般點綴枝頭;春夏天,鶯啼鳥囀,琵嘴鴨與鳳頭潛鴨成群悠遊,花嘴鴨與紅冠水雞則教育幼鳥學習捕食,這如詩如畫的景象,來到濕地漫步,可近距離聆聽屬於濕地的自然樂章,但別忘了降低音量,減少對濕地生物的干擾,攜手守護這片珍貴的生態寶地! ▲緋秧雞在臺灣是普遍易見的留鳥。(圖/臺東縣環保局提供) 關山人工濕地作為污水處理設施,不僅具備淨化水質的功能,還營造出豐富多元的生物棲地,濕地的出流水質達到場域標準,並成為吸引各類生物棲息的美麗環境。如今,這裡更是鳥語花香的生態樂園,遊客可以在親水公園環園步道騎行,放慢緊繃的步伐,享受臺東獨特的慢生活。也期望縣民朋友們共同守護多元豐富的濕地生態系,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6項「淨水及衛生」及第15項「保育陸域生態」,共同打造永續且健康的新臺東。 ▲褐頭鷦鶯活潑好動。(圖/臺東縣環保局提供) 位於關山親水公園西北側的關山人工濕地,採取永續經營與低干擾的管理模式,使濕地水質日益潔淨,濕地的生態池吸引了眾多鳥類前來棲息,鳥種多樣性與數量逐年增加,吸引了許多賞鳥愛好者到訪。此外,環保局也透過導覽解說活動,帶領民眾深入濕地,增進對濕地的認識與珍惜,並培養守護濕地的意識,讓環境更加美好。 ▲小彎嘴畫眉生性機警怕人,聲音清亮婉轉多變。(圖/臺東縣環保局提供) 美好的濕地環境需要你我共同維護。欣賞濕地美景的同時,請攜帶走隨身物品及垃圾,以免濕地生物誤食垃圾而受害。#
水雉與美濃湖 人與自然的連結之二
記者秦毅君/高雄報導 每年四~九、十月之間,在美濃湖正是水雉繁殖的季節,在繁殖期宛如披著皇冠的金黃褐白羽色和長長尾羽,秀雅的長腿盈盈行於水上浮葉、姿態翩翩而有「凌波仙子」的美稱。水雉在台灣是留鳥,且被認為是瀕危物種。 ▲黃老師是主要的推動者之一,很熱心在記錄觀察水雉的生活。(圖片來源/施宇寬) 台灣是水雉終年分布的北界。而因平原濕地在經濟發展中迅速消失,導致水雉數量急遽下降,於1989年被列為台灣珍貴稀有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直到劉孝伸與黃淑玫老師於2017年春天租下一公頃窪地,邀集夥伴種下水雉繁殖所需水草,成功讓水雉留下繁殖,現由百位夥伴集資延續民間棲地的保育工作至今。 ▲美濃水雉復育地,美麗的景色寧靜清幽,非常適合水雉的生活。(圖片來源/施宇寬) 民間成功的經驗,加深了公部門投資生態保育的信心。高雄市野鳥學會於2021年認養觀光局興建的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與大灣棲地,並與美濃區蔬菜產銷班第十八班於2022年攜手共組巡守隊。每個月觀察及記錄田間水雉與其他水鳥的食蟲、求偶、育幼等行為,還配合農業部林業保育署、高雄市農業局以生態服務給付,鼓勵農民接納在田間繁殖的水雉。 ▲田區內有築巢的區域,用充滿愛心的藍色塑膠繩圍繞起來。(圖片來源/黃淑玫) 水雉繁殖期與農民經濟作物野蓮的採收是有所衝突的,水雉喜歡在野蓮將近採收時來築巢,且農民以往認為水雉下田會踏死野蓮苗,後來發現原來水雉會吃害蟲反而成為工作鳥。 ▲野蓮田上的雜草空心蓮子草意外地成為「野蓮鳥」的築巢好所在。 (圖片來源/黃淑玫) ▲值得大家好好地來支持美濃「護雉蓮盟」品牌,共創農產保育雙贏。 (圖片來源/秦毅君) 早先於2022年6月底野蓮農李金洲農民,為保護水雉的繁殖,雖然會減少收入,卻仍然將田區內有築巢的區域,用充滿愛心的藍色塑膠繩圍繞起來,避免打擾到牠們,人與鳥就這麼和平共存,至今可以看見農民們在一邊辛勤地採野蓮、水雉在一邊優雅地養小鳥,多令人感動呀!非常值得大家好好地來支持美濃「護雉蓮盟」品牌,共創農產保育雙贏。 ▲成長中的民間集資棲地的水草。 (圖片來源/黃淑玫) 從一開始農民戲稱「養鳥協會」到後來與高雄市「野鳥學會」攜手共組巡守隊,一路走來的甘苦,非外人所能體會的,如何兼顧水雉復育和野蓮的經濟發展?需有十足的智慧應對,人與自然之間應可平和共處,有了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人才有安穩喜悅、世代相傳的生生不息。#
響應地球日「文化交流 × 淨零行動」 臺東用部落體驗說永續故事
生活中心/臺東報導 為響應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Earth Day),臺東縣環保局日前邀請來自世界的朋友一同走進部落,舉辦一場「部落綠生活淨零一日遊」活動,體驗淨零生活,吸引了30位來自歐美及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外籍朋友及親屬共襄盛舉,在地球日前夕,一起走入臺東原鄉,跟在地文化對話,並與自然共生,讓每一位外籍朋友都能體驗到生根在臺東部落的永續精神。 地球日(Earth Day)是全球對話環境的日子,而此次部落體驗活動,正是一場屬於臺東的行動式回應。參與活動的外籍朋友認識了臺東的永續不只在「天然環境」,也感受到那份堅持與大地和諧共處的「臺東人心」,更帶走了臺東永續生活的靈感。 ▲外籍朋友親手體驗了傳統射箭。(圖/臺東縣環保局提供) 活動舉辦地點在依著利嘉溪而建的達魯瑪克部落,當天在部落頭目與環境教育老師的帶領下,沿著部落傳統步道漫步,了解魯凱族如何透過文化傳承,與腳下這塊土地永續共處。此外,外籍朋友也親手體驗了傳統射箭、製作自己專屬的竹杯等工藝,並透過品嚐部落媽媽用在地食材烹煮的風味料理來了解部落的惜食文化,也與原住民青年一同聆聽世代傳承的自然知識。 ▲外籍朋友親手體驗製作自己專屬的竹杯等工藝。(圖/臺東縣環保局提供) 活動最後,多位外國朋友也分享他們的參與心得。來自美國的 Guffey 認為,這是一場非常美好的體驗,不僅品嚐了美味的在地食物,也學習到部落如何保護文化、利用自然資源達到自給自足。他觀察到,雖然美國也有回收制度,但台灣在資源分類方面更加細緻,特別是廚餘回收與垃圾分類,令人印象深刻。 來自香港的薛小姐則表示,透過這次活動深入了解臺東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感受到人與自然可以融為一體,這樣的永續精神非常值得珍惜。雖然香港也有推動海底與街區清理的環保行動,但像這樣深入原鄉文化的體驗,在香港是沒有的。來自加拿大的 Stefan 也提到,臺東的部落文化豐富且受到良好保護,讓人深受感動。他指出,塑膠製品正以我們尚未完全了解的方式影響環境,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採取行動,盡力減少對地球的傷害。 環保局呼籲,未來將持續以行動推動「淨零綠生活」,讓環保不只是理念,更是日常的一部分,並呼籲大家來臺東遊玩時,別忘了落實環保行動!如自備環保餐具、減少一次性用品、愛護自然環境等,讓旅遊更有意義,共同守護臺東的美好山海。#
水雉與美濃湖 人與自然的連結之一
記者秦毅君/高雄報導 每年四~九、十月之間,在美濃湖正是水雉繁殖的季節,在繁殖期宛如披著皇冠的金黃褐白羽色和長長尾羽,秀雅的長腿盈盈行於水上浮葉、姿態翩翩而有「凌波仙子」的美稱。水雉在台灣是留鳥,且被認為是瀕危物種。 ▲水雉在繁殖期宛如披著皇冠的金黃褐白羽色。(圖/盧嘉生提供) 喜歡棲息在有浮葉型水生植物濕地環境的水雉,也能利用以漂浮型水生植物為主的棲地,水雉常吃的生物為無脊椎動物、小型兩楼類動物,例如:水躉(蜻蜓、豆娘的幼蟲)、負子蟲、水螟蛾幼蟲、蚜蟲、福壽螺幼體、扁螺、青蛙、蝌蚪等水生物,水生植物葉子上的蜘蛛、金花蟲、種子⋯⋯等。所以牠不但是益鳥,還可以是工作鳥。 ▲換羽中的水雉。(圖/邱秀梅提供) 可愛靈巧的水雉,公母外觀看起來差不多,但雌性比雄性大,母鳥體重約190~250克,公鳥大約120~150克,也要兩隻同在一處才看得出大小。有趣的是水雉是典型的一妻多夫,母鳥間會競爭領域,打贏的就是女王,可以在其後宮對多隻公鳥翻牌子,再由公鳥單獨孵育、照顧雛鳥,而水雉爸爸因體型較小,反而適合在浮葉上育雛,想像一下,因母鳥太重而整窩連蛋下沈的樣子,不禁令人莞爾,真是大自然演化的奧妙呀! ▲水雉爸爸孵蛋中。(圖/黃淑玫提供) ▲水雉爸爸帶小孩。(圖/邱秀梅提供) 屬於「早熟型」的水雉雛鳥,一孵化即可行走與覓食,休息時會躱在水雉爸爸的羽翼中,乍看之下好像多了好幾雙腳。雛鳥歷經7~8周方能飛行,遇梅雨與颱風帶來的水位上漲,易導致巢蛋被水淹沒或失溫,也令雛鳥無法順利覓食,現在又多了外來種泰國鱧的危害,嚴重破壞當地生態。 ▲53日齡大的小水雉,尾巴長出飛羽了。(圖/黃淑玫提供) ▲可愛靈巧的水雉。(圖/盧嘉生提供) 美濃湖水雉復育以湖區北側的棲地為主,好消息是近年水雉數量增加,隨著繁衍空間的不夠,已經擴散到湖區周邊的野蓮田,復育站陳柏豪主任表示,有民眾建議請竉物溝通師來請牠們留在復育區?但牠們並不是竉物,本就翺翔於天地間。大自然有其運作之行,人為因素令我們強佔了地球,人與自然的連結一直在失衡中。高雄市野鳥學會期盼以水雉為明星物種,在美濃湖畔經營人、鳥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水環境典範,提供水雉與其他水生物穩定棲所,持續的農業實踐,並增添美濃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的發展契機。#
即刻救援落難「蘋果鳥」 助保育類草鴞重返棲地
生活中心/高雄報導 日前在高雄市大樹區發現受傷的一隻瀕危動物草鴞,經市府農業局即時救援與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救傷團隊的妥善照護後已順利康復,並野放回高屏溪畔的原棲地,讓這位造型可愛並且沉默的夜行者能夠再度展翅翱翔在高雄的天空。 ▲恢復健康的草鴞順利放飛。(圖/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這隻受傷的草鴞是今年2月大樹區的農民在巡視農田時於防鳥網上所發現,經通報農業局前往搶救後立即送至壽山動物園進行初步評估與治療,隔日轉送屏東科技大學進行後續觀察與照護。在悉心照料後其食慾穩定,復原情況良好,在多次飛行訓練確認其已具備野外生存能力後進行野放,讓牠重返自然棲息地,並且經過追蹤其回傳電子訊號後確認無安全之虞。 ▲草鴞送抵野放地點後,安靜等待10至15分鐘後進行野放。(圖/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草鴞是台灣唯一棲息在平原草地、非森林性的「貓頭鷹」,屬夜行性的猛禽,據調查現存數量已不到500隻,是我國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因為擁有一張可愛的蘋果臉又被稱為「蘋果鳥」,其最大的威脅來源除了毒鼠藥與棲地破壞之外,不當架設的防鳥工具也常使草鴞中網後傷亡,農業局提醒,保護農作物應使用網目大小適中且堅固的防鳥網避免鳥隻纏繞,架設期間應隨時巡視是否有動物受困並及時通報救援,以減少造成動物傷亡或誤捕保育類野生動物。 協助野放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洪孝宇助理教授指出,草鴞的存在對於農業生態系極為重要,能夠有效控制田間鼠類數量,是天然的「農夫好幫手」。這次救傷的草鴞有幼鳥時期繫放過的腳環,再度救傷顯示草鴞離巢後所面臨的生存風險還是很高的,此次救傷與成功野放,不僅維護了一條珍稀野生動物的生命,也再次提醒大眾應共同關注野生動物的保育工作。 高雄市今年累計已接獲39件保育類動物救援,物種涵蓋黑面琵鷺、草鴞、鳳頭蒼鷹、游隼⋯等等,民眾若發現疑似受傷或迷途的野生動物切勿自行處理,應立即通報1999專線由專業人員協助,期待市民的共同守護與參與,為野生動物營造更友善的生存環境。#
梅嶺美術館人與自然的連結 丘紀堇「共生—編織一個淨零的生活」
生活中心/嘉義報導 法籍台裔藝術家丘紀堇個展「共生—編織一個淨零的生活」4月8日至20日在嘉義縣梅嶺美術館展出,作品聚焦「永續發展」議題,展出「細胞分裂」與「共生系列」等裝置藝術,新舊作品共10餘件。 ▲「永續花器編織工作坊」讓民眾實際動手體驗,體會「共生」與「循環」的創作精神。(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丘紀堇為逢甲大學專任副教授,長年投入藝術與環境永續議題,去年底在台北國立藝術教育館舉辦同名展覽,獲得廣大迴響。 ▲藝術家丘紀堇個展「共生—編織一個淨零的生活」亮相梅嶺美術館。(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其中備受矚目的作品「每個人終將孤獨的死去」以廢棄布邊編織製作成椅凳與地毯兩用裝置,象徵人類與自然的連結與孤絕,靈感取自法國哲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的哲思,獲2024年IF產品設計獎入選肯定。 ▲「永續花器編織工作坊」讓民眾實際動手體驗,體會「共生」與「循環」的創作精神。(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另一件「認識即共生」影像裝置,引用Paul Claudel在藝術詩學中所提「認識即共生(Connaître, c’est co-naître)」的概念,從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出發,引導觀眾反思生活方式與環境的連結。 ▲「永續花器編織工作坊」由丘紀堇及李美陵2位老師講解材料及技法。(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丘紀堇也舉辦「永續花器編織工作坊」,由丘紀堇及李美陵2位老師講解材料及技法,讓民眾實際動手體驗,體會「共生」與「循環」的創作精神,現場反應熱烈、互動踴躍,歡迎藝術愛好者、關心環境永續議題的民眾前來梅嶺美術館參觀與交流。#
推展美濃湖生態旅遊 深度體驗水雉棲地天堂
生活中心/高雄報導 高雄美濃不僅是南台灣客家文化重鎮,美濃湖更是台灣第二級珍貴稀有之保育類動物的水雉之重要棲地,於不同季節造訪美濃湖,都可以觀賞到水雉多樣的姿態與習性,每月第二個週六,更可參加由「高雄野鳥學會」舉辦的水雉棲地據點觀察或水草種植體驗等活動。該課程全程免費,並由專業解說員介紹美濃棲地生態與水雉復育工作;目前4月12日及5月10日場次已開放報名,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在水草池體驗槳板觀察濕地。(圖/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提供) 美濃位於東高雄九區門戶,是南台灣最重要客家族群與文化聚集地,曾於2019年獲交通部觀光署「經典小鎮」與「客庄小鎮」殊榮肯定;其中,擁有豐富濕地生態環境的美濃湖,更為台灣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水雉(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提供了理想繁殖與棲息的環境。為積極維護並營造適合水雉棲息的自然生態環境,觀光局於108年度「美濃湖水環境改造工程」中,於美濃湖北側積極打造大灣棲地、種苗池及水雉復育工作站等,闢建「水雉復育園區」;並與高雄野鳥學會合作,協同地方社群共同投入保育工作,透過生態監測、棲地維護與環境教育,確保水雉族群穩定繁衍。 ▲美濃湖水雉身影。(圖/高雄市政府提供) 因其輕盈優雅的步態,被譽為「凌波仙子」的水雉,於每年4月至9月之繁殖季節會在湖面漂浮的水生植物上築巢育雛,形成獨特的生態景觀。目前於美濃湖與湖畔野蓮田,全年均可觀賞到水雉翩翩飛舞。而高雄野鳥學會於3月底推出兩梯次的水草種植活動,一經公告即報名額滿;目前4月12日及5月10日的「棲地據點觀察」免費活動仍有部分名額,有興趣的民眾可至高雄野鳥學會官網報名(https://www.kwbs.org.tw/)。#
114年「手植希望 綠網相連」植樹節活動報名開跑
生活中心/臺南報導 迎接3月植樹月,臺南市政府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訂於114年3月22日(星期六)上午假臺南市南區綠9綠地(南區清水路及安平港聯外道路口處北側)共同舉辦「手植希望 綠網相連」植樹活動,於114年3月7日上午9時起開放網路報名,誠邀市民朋友一起為臺南增添綠意。 ▲114年「手植希望 綠網相連」植樹節活動報名開跑。(圖/臺南市農業局提供) 植樹活動不僅是綠化城市的重要行動,更象徵著對環境永續的承諾。每棵樹都是未來的一部分,希望透過本次活動提升市民對生態保育的關注。本次植樹節活動地點為去(113)年植樹場地向北延伸,將串聯堤防沿線路側綠帶,透過民眾參與方式先移除外來入侵植物,栽植台灣原生樹木,進一步串聯周邊綠地及海岸保安林,讓民眾更加認識外來入侵植物危害,並以實際行動恢復原生樹種的生態優勢。 臺南市政府農業局表示,現場植樹體驗採事先報名制(名額上限220名),網址為https://reurl.cc/zp9Gyp ,額滿為止。本次植栽主要由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以「適地適木」原則規劃栽植多種臺灣原生植物,藉由植樹活動拉近民眾與樹木的距離,喚起大眾對植樹綠化的重視。 活動當天設有多個主題攤位,規劃有國土生態綠網、動植物保育、環境永續、國產木材應用及稅務諮詢等主題攤位,讓參與者深入了解生態與環保議題,並提供最新樹木資訊,適合親子同樂,共同探討生態奧秘。 為鼓勵全民參與綠化,本次活動除線上報名者可獲贈1株植栽外,另加碼提供月橘、蘄艾(海芙蓉)及小葉赤楠等台灣原生樹種,共計700株,而贈苗活動採發票兌換方式,民眾可憑114年發票3張兌換1株苗木,每人最多可領取2株,數量有限,贈完為止。#
2025布袋候鳥季3月8日登場 候鳥經濟帶動生態與地方發展
生活中心/嘉義報導 布袋鹽田濕地是候鳥來台度冬的重要棲息地,為了讓民眾能欣賞候鳥北返前換上繁殖羽的美麗姿態,嘉義縣政府3月8日將在布袋濕地生態園區舉辦「2025布袋候鳥季~聽春雨.看春羽」活動,邀請大家欣賞春季水鳥的迷人風采。 ▲布袋鹽田濕地是候鳥來台度冬的重要棲息地。(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活動當天設置超過40個攤位,包括在地美食、文創商品、光電相關資訊及生態宣導等,還安排專業解說員賞鳥解說、濱海植物導覽及生態保育短講等豐富活動,寓教於樂,適合親子一起來體驗。 為了推動「候鳥經濟」,今年特別結合布袋、太子與東石商圈,以及濕地標章店家,推出「消費即享優惠」活動,消費者在貼有「候鳥經濟生活圈」LOGO的店家消費,可獲得店家專屬優惠,賞鳥也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布袋濕地生態園區1938年開闢為鹽場,隨著產業變遷,2001年結束曬鹽,因長期荒廢而形成良好的濕地環境,2007年被內政部評定為國家級重要濕地,成為臺灣西岸重要的生態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