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
宜縣府表揚模範母親 致送慈萱春暉匾額
記者林添富/宜蘭報導 宜蘭縣政府10日在縣政大廳舉辦「114年度母儀典範模範母親表揚活動」,由林茂盛代理縣長逐一致贈「慈萱春暉」匾額與禮品給模範母親,感謝她們對家庭及子女的奉獻。活動現場同時安排有專業視障按摩師提供免費按摩紓壓,向一生辛勞,無悔付出的母親們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宜蘭縣114年度共遴選出14位模範母親,分別為江林阿里、呂李阿尾、古阿好、張楊桂英、吳家淳、許淑芬、林阿蕊、林胡月如、陳簡玉琴、薛呂阿玉、簡梅枝、薛淑瑞、陳詠涵及阮氏興等14名,她們在家人陪同下,出席表揚活動。 今年接受表揚的模範母親中,最年長的是九十一歲、最年輕是五十五歲。今年被選為宜蘭縣模範母親的古阿好女士,先生早逝母兼父職,每天入山耕種,辛苦地把五個孩子扶養長大,生活清苦甚至導致身體病痛,但仍堅毅扶育子女接受良好教育,侍母至孝。她性情善良,樂於助人,為子女樹立良好的品德典範。 吳家淳女士因丈夫病逝,獨力扶養三名幼子,為了孩子,吳女士四處工作甚至帶著孩子到外地剪線頭、摺紙盒,賺取微薄手工收入。爾後擔心無法兼顧小孩,決定搬回生活環境較為單純的宜蘭,在醫院擔任清潔工作,夜間幫人洗衣服,維持家計,如今已退休,但她心懷感恩醫院給她工作,選擇繼續奉獻,擔任醫院志工協助病患與家屬,同時加入社區志工行列,關懷訪視獨居長者,把小愛化為大愛的服務精神,堪稱模範母親的典範。 林代理縣長表示,常言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為人子女盡孝須及時,請記得在母親節的這一天,抽空回家探視、陪伴母親歡度節日,謝謝母親犧牲青春歲月,無怨無悔付出,養育子女長大成人;縣政府更要感謝全縣每一位偉大母親,因為妳們的柔性力量,穩定圓滿了一個家庭,進而帶動社會和諧與繁榮進步,期許大家持續攜手向前,共創宜蘭美好的光明願景。
嘉義縣待用餐服務關懷弱勢家戶 善心團體組織民間愛心防護網
記者蔡佳坊/嘉義報導 嘉義縣社會局與社團法人嘉義縣慈善團體聯合協會辦理「暖心暖胃『甘』心待用餐服務」,9日在嘉義文化科技創新基地舉辦捐贈儀式,由縣長翁章梁致贈感謝狀,感謝捐贈單位熱心響應,以實際行動關懷弱勢家戶,讓需要的民眾感受到善的循環 社會局委託嘉義縣慈善團體聯合協會辦理的「嘉義縣物資銀行」,成立至今已13年。在服務過程中,發現部分個案因身體或是環境等限制,無法自行料理三餐,或者因經濟壓力,長期選擇營養不均衡的餐食。 111年在社會局積極促成下,物資銀行開始試辦愛心待用餐,凝聚各界善心並結合友善店家建立民間愛心守護網,如今拓展服務至縣內10個鄉鎮,受惠對象逾6萬6,000人次,透過媒合不同類型待用餐店家,增加弱勢家戶餐食新選擇。 ▲縣長翁章梁致贈感謝狀,感謝捐贈單位的愛心。(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嘉義縣慈善團體聯合協會理事長呂文正呼籲更多慈善單位共襄盛舉,讓愛延續。他表示雖然在募款過程中被拒絕是常有的事,但也經常遇到有熱心民眾和團體主動要求捐贈,讓他感受到社會上滿滿的善意。 社會局表示,各社福單位服務過程中,如發現需協助個案,可於「嘉義縣慈善資源暨物資銀行整合服務平台」-「待用餐專區」提出申請(https://www.chiayi-charity.org.tw/MealApply.aspx?tid=71),將由社工進行實地評估,符合受助對象民眾依家戶人口數計算,每人每月提供8張待用餐券。因物價調漲,原待用餐券一張70元,今年向捐助單位爭取到80元。 而該計畫除了當地公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慈善社福團體可提出資源申請外,在地友善店家也能主動發掘不諳社福資源之在地弱勢家戶,協助通報給承辦單位-嘉義縣慈善團體聯合協會,運用民間力量共同建置守護網,讓愛不漏接。 今年由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提供專案人事、業務經費補助,捐贈單位包括:嘉義市城隍廟慈善會、嘉邑玉皇宮、后政企業有限公司、合騏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嘉義縣新港奉天宮、嘉義縣慈覺行善會、阿里山櫻山大飯店、春輝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松川精密股份有限公司、勤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嘉義縣大鵬慈和會、財團法人嘉義縣朴子配天宮、勤億蛋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翔閔企業有限公司、財團法人嘉義縣私立游寅丑游吳變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等。
關懷弱勢家庭孩子也陪伴他們的媽媽 1919攜手企業為陪讀班孩子預備母親節禮物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母親節到了,基督教救助協會特別與7-ELEVEN合作,準備愛馨城堡餅乾禮盒給1919食物銀行辛苦的案家,品嘗風味餅乾共度母親節;同時也與台灣萊雅攜手,預備了彩妝保養品,讓1919陪讀班的孩子們可以親手為媽媽獻上美麗祝福,向媽媽說聲:「母親節快樂!」 救助協會也推出「我愛媽咪!母親節公益專案」。民眾只要認捐1919食物包達一定金額,就可獲贈JIA品家捐贈的實用鍋具。一顆心兩份情,既可向自己的媽媽傳達愛,也能關懷弱勢家庭的媽媽。 逾六成孩子來自單親 主要照顧者多為媽媽 基督教救助協會自2004年推出「1919陪讀計畫」,讓弱勢家庭的孩子能免費到陪讀班接受教育!根據救助協會《1919陪讀計畫113學年報告》,113學年度在全台所資助的217班2,355個孩子中,逾6成來自單親家庭,而孩子的主要照顧者超過4成都是媽媽。這些媽媽們不僅要努力維持家計,同時也要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身心壓力極大,卻鮮少有喘息空間。尤其她們普遍缺乏穩定的社會支持,一旦遭逢急難,往往求助無門,亟需生活與心理上的援助,就像台南的惠如(化名)。 惠如來自大陸,一雙兒女都是在小一時來到台南和順1919陪讀班。如今哥哥已上高中,妹妹則讀國一。了減輕媽媽的負擔,哥哥下課後都會去打工。而妹妹每天下課後會到陪讀班寫作業,也會幫忙照顧學弟妹,幫忙清掃教室,維持秩序。 「台灣真的處處充滿愛,記得之前我先生罹患肝癌,因無法支付自費項目,一度想放棄治療。結果看診的診所醫生竟出拿9萬元給我們,要先生趕緊去大醫院治療。」惠如回憶。 但5年前先生還是走了,幸好陪讀班提供孩子穩定的學習與成長環境,加上教會志工陳淑雲的陪伴與鼓勵,才讓她慢慢走出傷痛。惠如說:「先生過世後,曾經覺得人生怎麼這麼難,也想過帶小孩回大陸。但想著父母年邁,不能增加他們的負擔,就自己咬牙撐下來,還好有1919陪讀班的支持與陪伴。」 為了一雙兒女,惠如從來不曾為自己添購衣物與化妝品。但自從孩子到陪讀班後,每年到母親節,都會收到孩子拿回來的母親節禮物。「我平常很少買保養品,更別說名牌了。謝謝陪讀班,不僅幫我把孩子照顧得很好,還幫他們預備禮物。我覺得很很欣慰,也很感恩,感覺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白天帶孩子深夜處理漁貨 只為給孩子一頓溫飽 靜文(化名)是屏東麟洛1919陪讀班-東港分班孩子的媽媽。5年前先生過世後,留下她與年幼的兒子小宇 (化名)相依為命。面對喪夫的打擊與育兒的壓力,靜文一度陷入迷惘與焦慮,幸好當時兒子已在陪讀班就讀。為了撫養孩子,靜文換過許多工作,從檳榔攤到漁市場,現在則在便當店打工。 陪讀班的李淑萍老師說:「有一段時間,靜文白天照顧孩子,等孩子睡了,深夜再到魚市場處理漁貨到天亮。直到最近在便當店後廚擔任清潔與備餐人員後,生活才稍微穩定下來。」 自從爸爸過世後,小宇就變得很退縮,不愛講話,總是自言自語。還好在陪讀班老師長期陪伴下,已有很大的改善。現在還會主動幫忙清潔,甚至跟鄰里長輩聊天,被大家尊稱為「里長伯」! 「謝謝陪讀班的老師們,不僅幫我照顧孩子,也給我許多物質上的資助,及情緒上的支持。」靜文說。問靜文有多久沒為自己買喜歡的東西了?她說,實在太久了,根本記不得。所以母親節前能收到孩子親手奉上的彩妝保養品,讓靜文好開心。 攜手陪伴弱勢家庭 成為弱勢媽媽的後盾 基督教救助協會自2004年起推出「1919陪讀計畫」,提供弱勢家庭兒童免費課輔、品格教育、才藝課程、營養餐點,及家庭關懷,總計21年來累積已資助超8萬人次的孩子,陪伴支持了無數的弱勢媽媽。而自2011年推出的「1919食物銀行」,則每兩個月一次提供食物包給經濟弱勢家庭,每年約資助5000戶,至今已累計服務 75,886 戶次。 基督教救助協會呼籲社會大眾一起成為弱勢家庭媽媽的後盾。即日起至5月31日,民眾只要參加「我愛媽咪!母親節公益專案」,捐款支持1919食物銀行,就能得到「JIA品家」捐助的鍋具等產品。做公益之餘,也能將禮物送給自己的媽媽。一份心兩份情,關懷別人的媽咪,也寵愛自己的媽咪!!詳見活動頁https://1919.org.tw/2025/mothersday
集結眾人愛心 新北市關懷婦幼協會攜手團體 製作手工皂及乳液關心弱勢家庭
記者黃俊育 / 新北報導 迎接母親節,新北市關懷婦幼協會聯合板橋區團委會、新北健言社及劉美芳議員服務處舉辦「114年愛心出動 小禮包DIY母親節活動」,號召成員齊聚一堂,製作天然手工皂與乳液,並將成品100份捐贈予新北社會局發放給弱勢家庭,由新北社會局長李美珍代表受贈。 ▲新北市關懷婦幼協會聯合板橋區團委會、新北健言社及劉美芳議員服務處舉辦「114年愛心出動 小禮包DIY母親節活動」。(圖/新北市社會局 提供) 新北市議員劉美芳表示,愛心不分大小,透過愛心手作,希望傳遞溫暖,給弱勢家戶祝福,也期盼各界響應公益,發揮善的循環,打造更有愛的社會。 ▲新北市關懷婦幼協會攜手團體送暖,製作手工皂及乳液100份給予新北弱勢家庭。(圖/新北市社會局 提供) 新北市關懷婦幼協會理事長翁美慧表示,在專業講師的指導下,大家分工合作、調配原料,不僅讓參與者體驗手作樂趣,也展現民間關懷弱勢的愛心行動。 李美珍表示,感謝關懷婦幼協會、板橋區團委會、新北健言社及劉美芳議員的熱心公益。新北市好日子愛心大平台自108年6月開辦至今,獲得民間企業廠商、公益團體及善心人士的支持力量,私公協力照顧許多需要關懷的家庭,邀請大家一同響應「新北市好日子愛心大平台」。
大愛暖三峽 3子女罹罕病 圓融行善團、一竹慈善會送暖24萬
記者黃俊育 / 新北報導 三峽一對吳姓夫妻5名子女當中有3位罹患罕見疾病,其中兩位入住呼吸照護病房,另位么女也在恩主公醫院就醫,社會局雖核列為中低收入戶,每月給予3位子女身障生活津貼18,972元,但仍難支付一些醫療耗材和營養品等開銷。土城社福中心媒合圓融行善團和一竹慈善會援助24萬元,於7日上午,由社會局副局長許秀能和團員一起將善款送達吳家,並交由社工按月支付給照護單位額外開銷。 土城社福中心主任林沂儒表示,案家為中心長期服務的脆弱家庭,長女因與父母關係不睦,前往大陸發展,次女待業中,其餘3名子女因家族基因問題,皆患有罕見疾病肌肉萎縮症,兩名已接受氣切,並置有鼻胃管等,需在呼吸照護病房長期照護;而最小的么女最近也因肺部感染入住醫院,父母又因案須入監服刑,主責傅姓社工在專案評估後,認為除每月給予的身障生活津貼外,仍須民間善款的支應。 ▲圓融與一竹慈善會救援24萬元給脆家 左1為土城社福中心主任林沂儒 右1為圓融行善團團長許誥 左3為一竹慈善會理事長陳輝韓。(圖/新北市社會局 提供) 社會局副局長許秀能和圓融行善團團長許誥、一竹慈善會理事長陳輝韓等人,於7日上午專程前往個案住處關懷。許誥表示,在接獲社會局通報後,立即於群組內以一人一千元募集21萬元;陳輝韓則表示,該會以急難紓困為主,救急不救貧,給予3萬元慰助金。 許秀能表示,中心傅社工非常用心,除協助案家申請子女身障生活津貼外,並主動提出媒合民間善款需求。由於案家父母因案,未來若入監服刑無法照料,社會局仍需給予安置等後續服務。
影音/引領希望‧舟築幸福 喜樂舉辦60週年暨方舟園區募款餐會
記者洪舜進/彰化報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4_kdiKWF5o 為感謝社會各界長期支持,共同見證喜樂60年來陪伴身心障礙者走過的心路歷程,喜樂保育院與瑪喜樂社會福利基金會5月2日母親節前夕,聯合於二林尚將婚宴會館舉辦「喜樂60週年暨方舟園區募款餐會」,許多來賓特別帶媽媽一同參與,讓做公益成為最有意義的母親節禮物。 此次餐會由穩勝福股份有限公司、順懋國際資源有限公司、富味鄉食品公司、竹塘基督長老教會擔任主辦單位及8個協辦單位、34個贊助單位以及在地企業、慈善團體、喜樂員工及社區鄉親熱情響應,共同為喜樂方舟園區的建設出力。院方不但精心準備紀念開桌禮,包括喜樂60週年金鏟子、康乃馨及饗城公司贊助的滴雞精,獻上感謝之餘,更祝福每位賓客有福、有愛、有健康。 彰化縣政府社會處身心障礙福利科科長陳奎林致詞時表示,喜樂保育院60年來深耕二林,不僅照顧無數身障者與家庭,也成為彰化縣社福體系最重要的夥伴之一。未來縣府也將持續與喜樂合作,共同推動方舟園區等關鍵服務發展,幫助更多身心障礙者活出自信與尊嚴。 瑪喜樂社福基金會董事長莊孝盛表示,方舟園區是大家為身心障礙朋友打造的新希望,期待未來能成為一個溫暖、安全、有尊嚴的成長空間,匯聚更多愛心,讓未來的服務走得更穩、更遠。 喜樂保育院院長林玉嫦說,從1964年創立至今,喜樂陪伴無數身心障礙者與家庭走過困境,從機構走進社區,辦理多元的身心障礙服務方案,不僅讓弱勢者得到妥善照顧,也幫助身心障礙者透過就業支持與職能訓練找到工作的機會,重拾生活的尊嚴與希望。喜樂方舟園區將整合庇護工場、職訓教室、社區共融空間等功能,也是基金會未來服務的關鍵樞紐,方舟園區的落成,更是喜樂對未來的承諾,也需要大家繼續伸出援手,攜手打造一個有愛、共融的社會。
北榮蘇澳分院舉辦醫療長照成果展 民眾熱情參與並提前歡度母親節
記者林添富/宜蘭報導 臺北榮民總醫院蘇澳分院慶祝114年母親節,7日上午在院區內舉辦「在地蘇榮愛相挺、護慈恩」活動。除邀請今年度蘇澳鎮模範母親們參與,感受嘉賓滿溢祝福外,也將醫院醫療、長照及蘇澳鎮內服務據點成果完整展示。現場同時安排大型捐血活動、醫療服務闖關體驗及長者表演,讓民眾能更深入體認在地蘇榮深耕地方的努力。 宜蘭縣衛生局徐迺維、蘇澳鎮李明哲及分院代理院長熊夢平與現場來賓及醫院同仁們,齊祝模範母親們佳節愉快。熊院長表示,自己到分院服務已滿20年,分院長期深耕在地,在醫療、健康維護及長照服務方面,感謝縣長、局長、鎮長及議會及各界長官的支持肯定。 熊夢平說,為提升醫療服務,蘇澳分院近期大幅增聘急症醫療專科醫師24小時支援急診外,也聘請北榮各科別醫師駐診,並新購醫療裝備、病房整修更新等。 「在地蘇榮愛相挺、護慈恩」活動,由永樂國小熱舞社熱力開跳後展開,分院附設護家、日照中心長輩及鎮內服務據點(聖湖、港邊、聖賢、蘇西、龍德、福氣、隘丁、頂寮社區)一併辦理成果展現,讓現場來賓驚豔。 此外,醫院也安排多項闖關活動讓民眾體驗,如介紹分院引進全宜蘭第一台纖維神經檢測儀,可以無痛、快速、簡單提早得知糖尿病引起的週邊神經病變及小纖維神經損傷,並介紹視力及血糖控制治療、內視鏡檢查可早期發現腫瘤等專業知識,期使來賓更能了解醫院服務等就醫資訊,減輕醫療恐懼,避免延誤就醫,增進醫療品質。
靈醫會醫療服務愛心無國界 羅東聖母醫院輸出長照專業
記者林添富/宜蘭報導 天主教靈醫會7日於羅東聖母醫院與馬來西亞施恩天樞機主教代表人、檳城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億賜神父簽署「馬來西亞長照服務合作備忘錄」,計畫將台灣的長照經驗輸出至馬來西亞檳城地區。未來,羅東聖母醫院長照部將協助該地區長照人員培訓與設施設立。 陳神父指出,2023年馬來西亞60歲以上人口達38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1.38%,檳城是全馬人口老化第二高的州屬,預估到2040年,檳城約有4分之1的人口超過60歲。此外,推估2025年底將有63萬7,500人罹患失智症,60歲以上者約每10人就會有1人罹患失智症。未來,高齡者因生理上及認知上的退化,所產生的醫療服務、經濟及家庭照顧將面臨諸多挑戰,完善的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乃燃眉之急。 陳億賜神父指出,他在照顧長者的實務經驗中,深刻體認到推動相關支持系統的必要性。他特別尋求及感謝長期關懷長者健康的靈醫會及聖嬰修女會,對此計畫給予大力協助。另,檳城教區明愛會的神父也會響應加入行列。本次合作,檳城教區提供場域,羅東聖母醫院長照部協助長照人員培訓及環境設施的設立。 靈醫會董事長黃浩然神父說,海外醫療不侷限於醫療行為,而是更大的範疇,只要是跟服務民眾、照顧弱小兄弟相關的,都是海外醫療的任務。今年開始,羅東聖母醫院的長照團隊將往南向服務,實踐「愛無國界」、「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的聖嘉民精神。 天主教靈醫會由會祖聖嘉民創立,四百多年來秉持信仰,立下「服務病人」的誓願,即使身處險境,仍不放棄照顧病患。1952年,靈醫會響應「以醫療傳道」的使命,來到台灣蘭陽平原,深入貧困地區,奉獻於醫療與關懷工作。
嘉義市率先全國推動久任補助與晉階機制 穩定專業人力提升身障服務品質
記者邱猷權/嘉市報導 嘉義市率先全國推動「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服務人員留才久任補助」及「社區式照顧服務教保員及生活服務員晉階機制」,研議從自有財源編列經費,透過年資提升專業加給來調整薪資,鼓勵人才久任,確保服務質量的長期提升,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專業且穩定的支持服務。 社會處長李思賢指出,市府針對社區式照顧服務,包括社區日間作業設施、社區居住及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為教保員及生活服務員提供年資及專業加給,每人每月最高9,000元。此外,針對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的服務人員,每人每月最高補助1萬4,000元,包含年資加給、專業津貼及雇主應負擔之勞健保及勞退費。經調查發現,113年社區式照顧服務及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專業人員離職率較112年明顯下降,顯示薪資提升對人員穩定度發揮正面影響。 ▲透過補助與晉階機制激勵專業人員將服務質量提升,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專業且穩定的支持服務。(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嘉愛啟智發展中心董事長洪界速認為,照顧身心障礙者不只是工作,更是一份充滿愛與責任的使命。然而,過去因薪資待遇較低,許多優秀的服務人員無法長期投入,對於服務品質造成影響。市府的補助政策不僅提升薪資,也穩定人力,讓這些辛苦付出的專業人員獲得實質的肯定。 嘉義市私立創世清寒植物人安養院院長蕭伃雯表示,照顧植物人不僅需要專業,更是一份高度消耗體力與心力的工作,機構的永續經營仰賴穩定的人力資源。「留才久任補助」不只是增加薪資,更讓同仁有歸屬感,願意長久陪伴這些無法自行發聲的病友。 為強化身心障礙照顧服務專業人力的留任,嘉義市政府於114年持續推動相關補助與晉階機制,並針對個人照顧服務,包括社區日間作業設施、社區居住、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家庭托顧、生活重建及自立生活支持服務,推出專業人員協助方案。透過資源連結與專業服務,提供個別諮詢及紓壓課程,協助專業人員處理個人心理壓力、家庭問題或職場議題,如霸凌與性騷擾,打造友善的工作環境,進一步提升服務品質,確保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優質的照顧與支持。
桃園扶輪社年會登場 張善政感謝公益付出 期許攜手共創溫暖桃園
記者黃俊育 / 新北報導 桃園市長張善政(3)日上午前往桃園區,出席「桃園市國際扶輪 3502 地區聯合會地區年會」時表示,這場年度盛會是展現社友向心力與公益力量的重要時刻,感謝歷任總監與各分社長期投入社會公益,桃市府未來將持續攜手熱心社友,將企業公益資源有效投入社會關懷的第一線,讓桃園更溫暖美好。 張善政指出,國際扶輪社秉持服務人群、造福社會的精神,長期集結愛心與物資關懷社會公益,新任幹部日前拜訪市府,主動了解未來可協力推動的公益項目,展現領導團隊的強大執行力與社會責任感。期許在各總監的帶領下,持續將扶輪社的宗旨與理念發揚光大,為桃園的發展盡一份力量,共同協力打造幸福宜居城市。 社會局表示,國際扶輪3502地區致力公益服務,今年1月16日由航空城扶輪社主辦,聯合桃園中區、大園、永晴、高之鐵等扶輪社及大園區婦女會,捐贈一批消防救災器材予市府消防局特搜大隊。地區協會亦積極推動各項公益任務,包括促進國際理解與和平、舉辦捐血活動,以及培育青少年領導力等,讓公益不只是理念,而是深植社區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