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國中喜迎美國教授走進龍門教室 共築教育對話橋梁
墨新聞|記者鄭富鈺/綜合報導龍門國中近日迎來華盛頓大學Dr. Hsieh,Dr. Hsieh長期專研教師教育(Teacher’s Education),在國際教育界享有盛譽。校方精心規劃一系列互動活動,展現教學成果與學生風采,促進教育實踐與學術理論的雙向對話。 該校表示,活動首先由學生擔任校園大使親自導覽(鄭煥騰、劉品安、賴俞妁),以自信的語言介紹校園環境與特色課程,包括藝術與科技融合、素養導向的語文學習等,充分展現學生的表達力與對學習的熱忱。 靜態成果展中,教授欣賞地理科教師陳佳華與學生共同製作的「GDP主題海報」。作品結合統計圖表與地理資訊,將抽象經濟數據轉化為視覺化圖像,體現學校致力於批判思考與跨領域整合的教學理念。 教授更深入課堂現場,參與林譽容老師指導的綜合活動課程。該課以「定向運動」為核心,結合實地探索、資訊解讀與地圖應用,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建立學習與生活的連結,課堂氛圍活潑有感,獲得教授高度肯定。 座談會上,學生與教授展開真誠交流,分享對當代教育的觀察、學習動機的來源,以及對教師支持方式的期待。這場跨世代對話,讓教授深刻理解學生的思維,也讓學生感受到「被聆聽」的力量。 最後,教授與校長洪國峰深入會談,探討國中教育的挑戰與轉型方向。洪校長強調,當代教育需積極回應人工智慧與數位工具的發展,學校不能只是使用科技,更要引導學生理解科技背後的倫理議題與人文價值。「AI或許能加快知識的獲得,但唯有人類能給予彼此理解與溫度。」洪校長指出,龍門國中致力於培養具備數位素養與人性關懷的學習者,持續推動自主學習、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共學文化的建構。 本次交流不僅展示龍門國中的教學深度,也搭起教育實務與學術思辨的橋梁。透過互動與對話,激發更多教育行動的可能性,為未來學習場域注入持續前行的動力。 龍門國中鼓勵莘莘學子們表示,「若AI是風,願教育是帆,有方向、有意志,終能載人抵達更遠的岸。」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龍門國中喜迎美國教授走進龍門教室 共築教育對話橋梁
北市學生化身防災KOL 用影像傳遞防災力
墨新聞|記者鄭富鈺/綜合報導臺北市防災教育輔導團特辦理114年度「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教育新世代防災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徵選活動」歷經初審及複審,最終評定特優10件、優選10件、佳作7件,合計27件優秀作品,於114年6月10日,於北市育成高中舉辦頒獎典禮暨成果發表會。 北市教育局說,為結合災害防救理念及防災教育宣導,激發學生透過社群媒體(YouTube)影音創作的力量,落實全民防災觀念今年共有62位學生報名參賽,涵蓋幼兒園、小學、國中及高中等不同學制,歷經初審及複審,提升學生自主防減災能力,透過影音創作激發學生投入防災議題之熱情,展現臺北市學生面對災害風險與氣候挑戰的創意思維與社會責任。 本項活動今年已是第3年舉辦,除了依《災害防救法》所列災害類別進行影片創作外,今年更創新結合臺北市推動之「韌性城市」、「安全之都」、「永續發展」、「防災教育扎根」等多項政策,讓學生能以生活情境切入,強化防災教育、氣候調適及淨零排放行動等核心概念。 今年度備受矚目的作品,在國小組方面,獲特優的蓬萊國小毛碩瑢同學的作品《地球發燒了》以一人分飾多角的方式,藉由童話故事般的視角描繪全球暖化與環境惡化的情境,並透過小朋友角色倡議資源回收、節能減碳等行動,呼應「2050淨零排放」目標,展現對永續議題的深入理解與關懷。 來自福安國中的《災星上位記》,連續三年獲得特優肯定。該作品巧妙結合漫畫敘事與角色扮演風格,將原本生硬的防災知識轉化為劇情張力十足的娛樂內容,吸引同儕共鳴,也透過社群媒體散播擴大影響。 另一部同樣令人驚艷的作品是來自景美國中謝知豫同學的作品《防震謠言追追追》,影片以新聞報導形式呈現,由學生扮演主播逐一破解網路上流傳的防震迷思,包括「黃金三角」、「開門避震」等常見誤解。整體影片節奏明快,語言幽默,巧妙運用成語與諧音橋段,讓嚴肅的防災主題充滿趣味,觀賞過程寓教於樂,令人印象深刻。 所有獲獎影片已上傳至臺北市防災教育資訊網(https://dpe.tp.edu.tw)及雲端平臺(https://reurl.cc/RYmDp9)及,供各學層教學融入課程使用。北市教育局也將持續推廣防災KOL獲獎作品之運用,發揮學生成為傳遞防災觀念的新世代關鍵力量。 教育局說,「防災教育」是北市的重要政策之一。各校除每學期實施防災演練及融入防災教育課程外,本年度更以多元方式推動防災教育,新增辦理學生與教師參訪防災教育機構、鼓勵國、高中辦理防災防災遊學及戶外活動,申請學校補助2~10萬元不等的經費,讓防災教育更貼近生活、在地化與常態化。期盼透過教師課程設計與學生體驗學習的強化,引導學生從課堂到生活,內化災害預防觀念,提升防災知能,培養全民防災的素養。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北市學生化身防災KOL 用影像傳遞防災力
萬華國中與日本學生深度交流 自助學習營寫下跨文化新篇
墨新聞|記者鄭富鈺/綜合報導臺北市立萬華國中於6月初成功完成「日本國際交流學習營」,由校內教師親自籌畫、帶領學生前往日本東京,展開為期五天四夜的深度學習之旅。此行以自由行模式實施,不僅突破經費限制,更為學生量身打造多元且富教育意義的行程,讓參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探索世界、提升語言力,並與日本學生建立起跨文化的深刻連結。 萬中說,學習營第二日,師生前往千葉大學進行交流。在該校教授的精心安排下,學生參加了由日籍大學生帶領的日語教學課程,透過互動遊戲、對話練習與小組討論,快速掌握自我介紹與簡易溝通技巧。日方熱情引導、氛圍自然,萬華國中學生在不安中建立起語言自信。午餐時間,雙方師生圍坐一堂,邊享用餐點邊交流彼此的學校生活與興趣,從語言學習延伸到文化分享,激發無限學習動力。 萬終於第三日,來到位於墨田區的櫻堤中學,學生一入校門即感受到日方的熱情接待──由校長親自迎接、學生高舉中華民國國旗列隊歡迎,氣氛隆重溫馨。 課程安排亦豐富有深度,萬中學生依編組參與英語課、水墨畫及柔道體驗。英語課由日方教師精心設計團隊互動活動,讓兩校學生在英語中自然互動、合作完成任務,展現語言實用性。 水墨畫課中,學生運用毛筆描繪向日葵,體會東方藝術的構圖與墨色表現;柔道課則從穿著柔道服、行禮到學習保護自己,深入認識日本武道精神與禮儀文化。 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日下午的全校交流集會,近五百名日本學生與萬華學生齊聚一堂,透過雙方學校簡介、文化問答與互動遊戲,創造歡樂與尊重並存的交流氛圍。萬中學生表現大方,使用英語介紹臺灣文化、學校特色,展現語言統整與國際溝通能力,贏得日方熱烈掌聲。 除了校園交流,此行也安排學生穿和服遊覽淺草寺、參觀數位藝術館 teamLab Borderless,並在迪士尼海洋進行主題學習與探索。學生在真實場域中應用地圖導航、分工行動、時間管理,學習生活技能與團隊合作,更在日本社會文化中累積深刻體驗與省思。 萬華國中表示,本次活動展現師生的行動力與教育熱誠,透過跨國學習平台,不僅激發學生對語言與世界的好奇,也在文化互動中培養尊重、理解與創造力。此次經驗證明:只要願意突破限制,也能創造真正具有教育價值的國際學習機會。 未來,萬華國中將持續推動國際交流,讓更多學生有機會從萬華出發,勇敢走向世界。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萬華國中與日本學生深度交流 自助學習營寫下跨文化新篇
龍門國中喜迎美國教授走進龍門教室 共築教育對話橋梁
墨新聞|記者鄭富鈺/綜合報導龍門國中近日迎來華盛頓大學Dr. Hsieh,Dr. Hsieh長期專研教師教育(Teacher’s Education),在國際教育界享有盛譽。校方精心規劃一系列互動活動,展現教學成果與學生風采,促進教育實踐與學術理論的雙向對話。 該校表示,活動首先由學生擔任校園大使親自導覽(鄭煥騰、劉品安、賴俞妁),以自信的語言介紹校園環境與特色課程,包括藝術與科技融合、素養導向的語文學習等,充分展現學生的表達力與對學習的熱忱。 靜態成果展中,教授欣賞地理科教師陳佳華與學生共同製作的「GDP主題海報」。作品結合統計圖表與地理資訊,將抽象經濟數據轉化為視覺化圖像,體現學校致力於批判思考與跨領域整合的教學理念。 教授更深入課堂現場,參與林譽容老師指導的綜合活動課程。該課以「定向運動」為核心,結合實地探索、資訊解讀與地圖應用,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建立學習與生活的連結,課堂氛圍活潑有感,獲得教授高度肯定。 座談會上,學生與教授展開真誠交流,分享對當代教育的觀察、學習動機的來源,以及對教師支持方式的期待。這場跨世代對話,讓教授深刻理解學生的思維,也讓學生感受到「被聆聽」的力量。 最後,教授與校長洪國峰深入會談,探討國中教育的挑戰與轉型方向。洪校長強調,當代教育需積極回應人工智慧與數位工具的發展,學校不能只是使用科技,更要引導學生理解科技背後的倫理議題與人文價值。「AI或許能加快知識的獲得,但唯有人類能給予彼此理解與溫度。」洪校長指出,龍門國中致力於培養具備數位素養與人性關懷的學習者,持續推動自主學習、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共學文化的建構。 本次交流不僅展示龍門國中的教學深度,也搭起教育實務與學術思辨的橋梁。透過互動與對話,激發更多教育行動的可能性,為未來學習場域注入持續前行的動力。 龍門國中鼓勵莘莘學子們表示,「若AI是風,願教育是帆,有方向、有意志,終能載人抵達更遠的岸。」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龍門國中喜迎美國教授走進龍門教室 共築教育對話橋梁
教你一次破解詐欺集團的騙術!中市府7/12葫蘆墩文化中心辦法治教育講座
墨新聞|記者馬源培/台中報導為協助台中市民了解洗錢防制法相關規範,也避免被詐騙集團誘騙而提供人頭帳戶,台中市政府法制局與文化局特別邀請台灣台中地方檢察署黃鈺雯檢察官,於7月12日下午2時至4時,在葫蘆墩文化中心1樓演講廳舉辦「你以為是賺錢,其實是在洗錢-一次破解詐欺集團的騙術」法治教育講座,教你破解詐欺集團的各種騙術,歡迎市民朋友踴躍報名參加。 法制局長李善植表示,詐騙事件層出不窮,詐騙手法更是日新月異,民眾受騙除了遭受重大財產損失外,因受騙提供人頭帳戶將淪為洗錢工具人,因此本講座邀請黃鈺雯檢察官分享豐富的偵查實務經驗,以深入淺出方式破解詐欺集團的各種騙術,歡迎市民朋友踴躍參與,一起提升防詐免疫力。 法制局表示,為杜絕詐騙集團以人頭帳戶洗錢,洗錢防制法針對提供人頭帳戶者,明定由警方裁處書面告誡,本市113年度迄今開立的告誡處分,超過6千件,而113年度迄今提起的相關訴願案件已達116件,一旦被列為告誡帳戶,5年內將受到嚴格金融限制,包括每日轉帳與提領上限各為新台幣1萬元、禁止使用網銀等,對生活和信用影響深遠! 法制局說明,此次講座報名期間自即日起至7月7日或額滿為止(線上報名網址: https://forms.gle/cmaiJ4QhHpDHMPHF7),詳細報名資訊刊載於台中市政府法制局網站、臉書,預先報名並全程參與者,課後還能獲得宣導品1份。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教你一次破解詐欺集團的騙術!中市府7/12葫蘆墩文化中心辦法治教育講座
臺北大縱走認證活動夯!年度參與破1.7萬人 逾3,700人達標
墨新聞|記者鄭富鈺/綜合報導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10日表示,2025年臺北大縱走年度認證活動自114年2月27日正式開跑!迄今參加人數達1萬7千多人,更已有超過3千7百人完成挑戰臺北大縱走這項壯舉! 該處為持續鼓勵戶外愛好者參與及喜愛臺北大縱走的縱友,於5月29日開放特別挑戰活動,前1,500名完成者,除了完成證書外,還可額外獲得紀念登山帽,短短的兩週內,參加人數已超過2,000人,並已有超過1,500人完成臺北大縱走第二回合的特別挑戰任務,足見縱友們喜愛臺北大縱走的熱情與支持! 大地工程處說,臺北大縱走全長130公里,共分8段,1-7段為山徑,第8段為河濱自行車道,參與者可透過「健行筆記APP」蒐集8條路線共56顆寶石,或與16處寶石手拿牌合照,完成年度認證活動後即可獲得證書及紀念品;而特別挑戰活動為年度認證活動的進階版,參與者需先完成年度認證任務,方可解鎖,迎接全新挑戰!非常感謝縱友們的熱情支持,與我們一同參與這場2025年的步道盛會! 兌換注意事項,1兌換期限:114年6月2日起至115年1月15日止,逾期恕不接受兌換。2兌換時間:機關上班日08:30~12:30、13:30~17:30。 該處表示,本次活動紀念品領取可由本人或他人代理,請務必攜帶證明照片或系統認證資料及每位參加者之身分證明文件(影本)至大地工程處兌換,兌換初期如遇現場人潮較多時請配合工作人員進行分流兌換作業,並建議您可事先掃描QRcode填寫問卷加速兌換。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臺北大縱走認證活動夯!年度參與破1.7萬人 逾3,700人達標
華梵大學「吳大仁禪茶書畫篆刻展」6/12閉幕 校長李天任籲把握機會觀賞
墨新聞|記者潘明賜/台北報導記者潘明賜/新北報導 禪入書畫,遇見本覺。新北市華梵大學舉辦的「禪茶書畫篆刻展」,將於12日閉幕撤展。自5月1日開幕展出迄今,已有近兩千名僧俗二眾,前往參觀書畫與篆刻作品。這項展覽展出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助理教授吳大仁、吳軒慧父女檔及其指導的25位學生之經典作品。其中吳大仁的一幅「禪茶兩忘」創意書法作品,太有創意,吸引許多僧眾慕名而來觀賞。目前距離撤展剩餘兩天,校長李天任呼籲大眾,把握機會蒞校參觀,以免向隅。 華梵大學「禪茶書畫篆刻展」,於5月8日舉辦茶會,由校長李天任主持,華梵大學主任秘書高維新教授、人事主任張壯熙教授、華梵文物舘長陳娟珠教授…等人及諸多僧俗二眾出席,高朋滿座,人聲鼎沸。 李天任致詞表示,華梵大學注重品格與修行,同學在吳大仁老師帶領下,在「禪茶兩忘」的境界中,充滿喜悅的學習書法與篆刻,機緣難得,尤其篆刻只需要一把刀在手,隨時隨地都能坐下來完成作品,其中富含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與美麗的書法型態,是值得推廣的藝術。 吳大仁是在佛光山創辦人星雲大師提點下,從14歲開始學習書畫,先後師承王宗岳、王北岳與翁文煒等3位鼎鼎有名的書法名家學習,跟王宗岳學傳統書法,包括隸書、行書等;跟王北岳學創意書法大、小蒃與篆刻;也跟翁文煒學畫佛像與書法。歷經數十年的鑽研終於獲得輝煌成就,躋身於兩岸大師級書法家之林 ,尤其是創意書法可謂獨步兩岸,他的書畫均散發禪機密意,展現書法中有佛法,佛法中有書法的甚深意境,也印證一代高僧弘一大師住世時的珍貴開示:「書法是弘揚佛法的橋梁。」 吳大仁也是中華佛教書畫藝術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駐院藝術家,也在華梵大學、圓光佛學院開設禪藝創作,書法創作與欣賞課程,也在圓光禪寺敦親睦鄰班開設書法公益課程,毫無保留傳授書法寫作。他的書畫與篆刻集3大名家之大成,虎父無犬女,吳大仁的愛女、助理教授吳軒慧則盡得乃父真傳,精通傳統書法、創意書法與篆刻,作品均為經典之作,也頗有意境。 吳軒慧是華梵大學美術學系畢業、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水墨組碩士、巴黎第一大學造型藝術碩士暨美學碩士、藝術學博士。2020年至2024年,分別在法國、美國、台灣發表專文〈漫遊中的冥想〉、〈所有知識都是問題的迴響〉、〈不確定性、冥想、回聲〉、〈遷徙、旅行、朝聖:藝術之旅〉。 吳軒慧目前擔任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助理教授,先後擔任中華佛教書畫藝術學會理事、圓光佛學院、台北市兒童育樂中心、台北市救國團北美觀察營台灣青年團書法教師、巴黎第一大學ACTE 研究所實驗室副研究員。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華梵大學「吳大仁禪茶書畫篆刻展」6/12閉幕 校長李天任籲把握機會觀賞
《遇見~段逸君創作個展》:繪畫與音樂交會的感官盛宴
墨新聞|編輯中心一場融合繪畫、音樂、品酒與藝術沙龍的多感官藝術體驗即將登場!《遇見~段逸君創作個展》將於2025年6月14日至6月22日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16藝術中心舉行,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聽覺與味覺交織的藝術旅程。 段逸君,曾任壽險公司高階經理人,亦為國立中山大學經營管理博士及大提琴愛樂者。她以多元背景為基礎,將生活經驗與音樂感受轉化為畫布上的色彩與律動,創造出獨特的藝術語彙。本次展覽以「當繪畫遇見音符」為主題,展出多幅代表作品,包括靈感來自《真善美》主題曲的〈真善美大地之歌〉、向梵谷致敬的〈Starry Starry Night〉,以及結合台灣玉山壯麗景色與貝多芬樂章的〈玉山歡樂頌〉等,每一幅作品都蘊含旋律的密碼,等待觀者用眼睛去「聆聽」。 為了讓觀眾更深入體驗藝術的多樣性,展覽特別策劃了四場跨界活動。開幕式「當色彩遇見音符」將於6月14日舉行,結合繪畫與現場音樂演出,呈現藝術媒介之間的對話。6月15日的「午後琴畫」活動,邀請兩位大提琴演奏家在畫作環繞下演奏雙重奏,營造浪漫氛圍。6月21日的藝術沙龍則結合品酒與藝術對話,探討梵谷、米羅與畢卡索的繪畫語彙,讓參與者在輕鬆氛圍中與藝術家近距離交流。最後,6月22日的閉幕活動「青春之音」將由「木匠兄弟」樂團帶來熱力四射的演出,為展覽畫下燦爛句點。 段逸君表示:「藝術可以安靜,也可以熱烈;可以獨白,也能共鳴。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讓觀眾不僅是觀看者,更是參與者,能夠在藝術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與共鳴。」 展覽名稱:《遇見~段逸君創作個展》 展期時間:2025年6月14日至6月22日 展出地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16藝術中心(高雄市和平一路116號) 開幕活動:6月14日(六)14:30「當顏色遇見音符」 開放時間:每日 9:00–17:00 更多資訊與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92YvBonCN4W5JAEu7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遇見~段逸君創作個展》:繪畫與音樂交會的感官盛宴
自己的腳痛自己救》只是腿型不同,就該接受矯正或手術?朱家宏揭露:「X、O型腿」其實可能是被製造出來的病
墨新聞|記者韋石/綜合報導 X型腿、O型腿,真的是病嗎?足踝專科名醫朱家宏醫師在他的著作《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中提到,診間中經常有家長焦急地詢問:「醫生,我兒子的腿是不是歪了?是X型腿還是O型腿?這樣正常嗎?」但問題在於,什麼是「正常」? 所謂的正常,其實有很大的範圍。朱家宏指出,有些醫療指標背後,其實藏著商業的包裝與誘導,就如同「雄性激素缺乏症」這個名詞一樣,在醫界至今尚無明確標準,但市面卻充斥著打針、吃藥的相關療程,彷彿不治療就會出問題。X、O型腿,也常常被納入這類「被製造出來的疾病」名單中。 朱家宏曾試著搜尋「X、O型腿」的相關資訊,卻發現前幾頁全是與商業行為有關的推廣內容。令人痛心的是,許多社經地位較低的家長為了孩子,傾其所有去嘗試整脊、綁橡皮筋等高價療程,而這些手法往往缺乏醫學依據,卻打著「醫療」的名號,讓人誤以為非治不可。 在他看來,人類對權威的服從,若不經思考,極易掉入醫療包裝的陷阱。他援引日劇《東大特訓班》中一句話:「那些頭腦好的人故意把規則弄得很難明白,而那些頭腦不好的,只能傻傻被騙,這就是現狀。也就是說你們這種懶得去思考的人,只能一輩子被騙,一直付著昂貴的費用,所以你們不想被騙的話,就給我好好唸書!去東大!」 三招判斷X、O型腿是否該治療 如果不想成為醫療誤導下的冤大頭,家長可以先用三個標準進行簡單判斷: 第一,孩子是否有症狀? 會不會疼痛?走路是否不穩、容易跌倒?如果沒有明顯症狀,就不一定需要治療。有症狀者,反而應該檢查是否有其他疾病,例如腫瘤、貧血、缺乏維他命D等潛在問題。 第二,是否符合「鐘擺現象」?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腿型自然會擺盪變化:嬰兒期多為O型腿,兩歲左右會轉為X型腿,三歲時最明顯,之後逐漸回歸中間值。這樣的變化稱為「鐘擺現象」,屬於正常發育過程。若三歲仍是O型腿,就應考慮是否骨骼發育異常。 第三,兩腳是否對稱? 雙腿若呈現對稱性的內彎或外彎,通常只是生理現象。但若一邊正常、一邊彎曲,就可能代表成長發育出了問題,需特別留意。 根據研究,鐘擺現象大約在七至八歲時會結束。如果孩子已過這年紀,但腿型依然明顯偏差,且影響日常活動或伴隨疼痛,才可能需要考慮治療。否則,腿型略為彎曲,其實就像高矮胖瘦一樣,是正常個體差異,不必過度焦慮。 「為了美觀就動大樑」反而危險 對於X、O型腿是否可治療?朱家宏直言:「當然可以。」如果發育尚未定型,且情況嚴重,可透過支架輔助矯正。但就算這樣,療效仍有限。手術雖也可行,但在醫界中屬極少數才會建議的選項。 他強調,足踝外科不同於整形外科。整形講求美觀,足踝講求功能。腿是要用來走路的,不是只供觀賞。 如果僅為了外型而動手術,不僅痛苦,還可能面臨感染、併發症等風險。他形容:「臉部整形如同粉刷油漆,腳部手術則像動房屋的大樑,要有蓋樓中樓的心理準備。」 保守處理更實際 比起手術或高價療程,朱家宏建議,多從日常做起: ★控制體重,減少關節與韌帶負擔。 ★增加活動與伸展。 ★留意是否有扁平足,因其常與韌帶鬆弛有關。 這些方式不僅無副作用,反而能真正改善足部功能、強化肌肉穩定性,是更實際有效的做法。 真正的安心,來自正確診斷 現代家庭對孩子疼愛有加,就算父母不緊張,祖父母也常替孫子女憂心。朱家宏提醒,若真的對孩子的腿型有所疑慮,應該尋求專業的足踝專科醫師診斷。即使真是少數需要治療的特殊案例,也能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相對地,盲目相信網路資訊或坊間偏方,不但可能白花錢,還可能延誤真正需要的處理。X、O型腿不一定是病,與其為了模糊的審美標準投入龐大成本,不如以專業為準,給孩子一個健康、舒適的未來。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自己的腳痛自己救》只是腿型不同,就該接受矯正或手術?朱家宏揭露:「X、O型腿」其實可能是被製造出來的病
私校首例!中原大學講座教授張雍以「生醫材化」創新奪「國家產業創新獎」
墨新聞|記者韋石/綜合報導綜合報導/經濟部今(10)日舉行備受產學各界矚目的「國家產業創新獎」頒獎典禮,該獎項有「國家產業創新奧斯卡」之譽。中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張雍成功推動技術創新與成果轉譯,促進學術與產業深度接軌,獲頒第9屆「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個人類「產學貢獻獎」。張雍長期深耕生醫材料與高分子化工領域,協助企業導入關鍵技術,促進台灣高階材料與生醫產業升級,堪稱產學合作與技術落地的校園創新典範。 頒獎典禮於6月10日下午2時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登場。中原大學講座教授張雍在「生醫材化」領域,獲頒個人類「產學貢獻獎」,是該領域首位獲獎之私立大學教授。張雍將「生醫薄膜」研發成果轉化成可實際運用在疾病控制的產品,建構台灣第一家高階血液醫材公司普瑞博生技(PuriBlood),成功實現學術成果的產業轉化。 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以人文、科技與服務創新為核心,表揚為產業創造高加值效益者的傑出貢獻。獎項分為組織類、團隊類與個人類,自第5屆起增設個人類「產學貢獻獎」以來,全國僅有8位教授獲此殊榮。張雍教授不僅名列其中,更是全國私立大學在「生醫材化」領域首位獲獎者,足見其在學術界與產業界的領導地位及卓越影響力。 中原大學表示,年僅50歲的張雍研發成果及產學合作實績成就斐然,締造多項佳績,曾獲頒之重要獎項包括:經濟部國家發明創作獎、國家新創獎、傑出高分子學術研究獎、東元獎、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以及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等。難能可貴的是,張雍畢業於中原大學化工系,並在臺灣大學完成碩博士學位,之後前往美國華盛頓大學化工所進行博士後研究,於2006年回到台灣,加入中原大學團隊至今。 自2009年起,張雍開始投入「人體血液減除白血球系統」的技術開發,歷時8年完成從實驗室驗證到臨床應用,並於2016年正式技轉成立普瑞博生技。該公司已獲美國FDA與ISO認證,技術授權金達1.03億元,公司市值突破16億元,張雍帶領學生成功將技術商業化,對臺灣生技產業發展影響深遠。 在產學合作方面,張雍主持76項跨領域產學計畫,協助國內外企業開發創新產品,累計投入研發經費逾1.3億元。其中不乏大型知名企業,例如:德國Sartorius、台塑集團,他與台塑南亞攜手打造台灣首座血袋工廠,第一期投資逾新台幣8億元,年產能達400萬組濾器與血袋套組,同時協助台塑推動高質化雙離子材料應用,展現跨界技術整合的強大實力。 值得一提的是,張雍開發的雙離子電荷偏差高分子薄膜分離技術,可精準辨識並去除白血球,能在7分鐘內完成500mL全血過濾,濾效達99.99%,為全球最快、效率最佳的過濾技術,現已廣泛應用於捐血中心及醫療機構,造福台灣超過50萬人次的輸血安全照護,為輸血醫療領域帶來革命性突破。 除了潛心研發,張雍也積極培養未來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已培育超過160位博碩士與大學部研發人才,為台灣科技發展注入動能。同時,兼任中原大學產學營運處產學長及薄膜技術研發中心主任,推動校內創新與對外產學合作。 此次獲獎,張雍除了感謝母校中原大學提供學習探索與深耕實踐的環境,並分享感言指出:「創新是推動進步的核心動力,堅持則是實現目標的基石。願與各界攜手開創美好未來,將每一份努力化為造福人群的重要力量,持續推動世界的變革與進步。」 中原大學校長李英明表示,張雍講座教授在生醫材料、醫療器材與創新高分子材料領域的研發應用,對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有卓越貢獻,今再度獲頒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中原大學與有榮焉。未來,學校將持續支持教授研發團隊,攜手產業創造更多可能。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私校首例!中原大學講座教授張雍以「生醫材化」創新奪「國家產業創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