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溫泉區之旅 青翠山巒疊立 時而雲霧繚繞猶如仙境
記者/清峰苗栗報導 從國道一號苗栗公館交流道下,轉接72號快速道路往汶水方向前行,一路青翠山巒疊立,令人不禁讚嘆連連! ▲汶水園區遊客中心。(圖片/清峰提供) 前往泰安的路上,首先造訪位於汶水溪旁的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汶水園區,此地可準備望遠鏡賞鳥,常見鳥類有樹鵲、繡眼畫眉、五色鳥、紅嘴黑鵯、綠繡眼、白頭翁、大卷尾、黃尾鴝等,看看你有幸碰上幾種? ▲汶水園區常見鳥種。(圖片/清峰提供) ▲汶水園區常見鳥種。(圖片/清峰提供) 遊客中心每週二至週日,每天放映七場影片,介紹雪霸公園的種種,如櫻花鉤吻鮭的復育…等,另外展示廳介紹雪霸遊憩區四季之美,想體驗登上雪山主峰眺望聖稜線的美景嗎?這裡就有。 ▲八角樓是眺望園區的最佳視角。(圖片/清峰提供) ▲八角樓遠眺園區。(圖片/清峰提供) 遊客中心後方的八角樓販賣各式紀念品,也是眺望園區的最佳視角;生態池內有烏龜和柯爾鴨悠游其間,小朋友看到應該會驚訝又開心。 ▲生態池內有烏龜曬太陽。(圖片/清峰提供) ▲生態池柯爾鴨悠游其間。(圖片/清峰提供) 離開公園管理處,可至洗水坑豆腐街稍事停留,此地水質好,做出的豆腐甘甜醇美,喜歡品嘗豆腐、豆干、臭豆腐的人不可錯過,不喜歡人擠人,就選平日來,整條街讓你獨享。 ▲洗水坑豆腐街臭豆腐。(圖片/清峰提供) ▲洗水坑豆腐街現做手工豆干。(圖片/清峰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此地餐廳提供的鱒魚,肉質Q彈可口,這是冷水魚特有的,也是苗栗山區的特色產品,等你來品嘗。 ▲山頭時而雲霧繚繞,猶如仙境。(圖片/清峰提供) ▲夕陽餘暉下的山巒。(圖片/清峰提供) 進入泰安溫泉區,旅館林立,旅館都建在汶水溪旁的山谷中,舉目四望四周山峰高聳,直入雪霸公園的深處;山頭時而雲霧繚繞,猶如仙境;時而一陣大雨過後,在夕陽餘暉的映照下,山上林木又清晰可見,氣象變化萬千,等你來體驗。#
全國機採茶菁競賽 新北市坪林區奪冠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為解決茶產業從農人力高齡化與短缺問題,並為持續提高茶菁採收效率與品質。該場自民國111年起舉辦全國機採茶菁技術競賽,邀請全國主要茶區優秀機採茶師傅透過競賽活動達到技術交流學習及觀摩,今(113)年邁入第三年成效逐步呈現。茶改場說明,未來運用機械採茶勢必逐漸替代手工採摘茶菁作業,但茶農朋友必須加強運用茶園智慧化栽培管理技術,以有效控制茶菁生長整齊度、成熟度與機採最佳時機,進而提升茶菁產量與茶葉品質。 ▲2024全國機採茶菁技術競賽選手競賽實況。(圖/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提供) 因此,茶改場8 月27 日首次利用該場之智慧化管理茶園辦理「2024 全國機採茶菁技術競賽」,當日邀請有限責任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廖俊融主席講解採茶機操作要領,及進行單人與雙人採茶機操作與示範。該場說明,本次競賽活動全國主要茶區縣市政府全數派員參加,共計有機械採茶好手19組57人,冀由透過現場的相互切磋及單人式採茶機操作示範與簡單機械維護與故障排除的說明,將此技術擴散至全國各茶區廣為茶農朋友利用。 ▲機採茶採摘標準講解說明。採摘標準(由上至下依序為採剪過淺、適中、過深)。(圖/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提供)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利用機械採收的茶園必須控制茶芽生長整齊,茶農朋友可透過茶樹修剪枝技術、肥培及病蟲害管理來達成;倘若茶農擔心機採後樹勢易衰老之問題,只要機採作業時能控制採摘面勿過低,至少保留當季茶梢1~2葉母葉,再配合適當留養和肥培管理,一定可持續維持茶樹良好的生長勢,並確保茶葉的產量與品質。該場說明,本次機採茶菁競賽場域之茶園係導入智慧農業管理,其透過科技監測進行氣象資料蒐集及管控茶園灌溉與施肥排程,可大幅減少約50%之灌溉水量,運用合理化施肥也可減少氮肥施用過量所產生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之問題。總之,運用具韌性農業特性的茶園智慧化管理系統能監控茶園微氣候環境變化,及建立精準灌溉與施肥之決策模式,提供做好生育期管理及預測茶葉採收期的重要資訊,即時提供茶菁最佳採摘時機與品質,達到省工、省時及高效之目的。 ▲本次觀摩競賽與會貴賓合照,由右至左分別是茶改場蘇宗振場長、農糧署特作雜糧組張金榮副組長、閻安琪視察、坪林區農會花雲雄常務監事、林文恭總幹事、陳文慶理事長、木柵區農會張朝翔總幹事與茶改場邱垂豐副場長。(圖/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提供) 蘇宗振場長說明,茶葉採收機械一般可分為單人式、雙人式及乘坐式採茶機等三種。乘坐式採茶機單價高,適用於坡度小、地勢平坦的茶園,面積太小或丘陵地茶園不適合作業。本次競賽採用雙人式採茶機,其適用於緩坡或小面積之丘陵地茶園, 3人一組進行採收作業,每公頃茶園約8~9小時即可完成,每天茶菁採收量可達2,000-2,500公斤。然而,在高海拔茶區其坡度大或茶樹行株距較小的茶園,因受空間限制則適合採用單人式採茶機,本次賽前則進行單人式採茶機之操作示範,提供茶農瞭解不同地形地貌之茶園,適地適用均有便利之採茶機械可以使用,可有效提升茶菁採摘之效率及品質。 ▲2024全國機採茶菁技術競賽選手大合照。(圖/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提供) 茶改場補充說明,本次競賽場域種植茶樹為臺茶17號(白鷺),該品種具有樹型直立茶芽粗壯等特性,適合機械採收。配合智慧茶園的管理模式,推估此季臺茶17號經修剪枝樹冠整形後,從萌芽至採收約需45~48天,此時茶芽長至一心6~9葉為最適合機採之茶芽長度。機採茶原則以採嫩為主,透過機採作業剪取一心2~4葉或對口葉2~4葉之鮮嫩茶菁,此時之茶菁原料品質最佳,適合製造各種特色茶類。 一般茶葉品質主要取決於茶菁原料良窳,而本次競賽評審標準重質不重量,採剪茶菁重量僅占20 %,茶菁品質、茶菁採剪高度與平整度各占40 %。茶菁品質為評分關鍵指標,計算方式以標準芽數所占重量之百分比來進行評分,另一項評分重點,為機採後維持茶樹採摘面的平整度及最少需留1~2葉母葉,俾為下一季茶芽萌發的均一性及養分供應預作準備。 本次競賽經過各縣市選手激烈的角逐後,由新北市坪林區奪冠(參賽者陳宥達、王盛翔、鄭佳宏);苗栗縣南庄鄉及南投縣名間鄉榮獲亞軍;嘉義縣番路鄉、南投縣名間鄉、臺北市文山區獲得季軍;新竹縣關西鎮、南投縣名間鄉、花蓮縣瑞穗鄉、臺東縣鹿野鄉獲得特別獎。該場說明,相關獎項將於11月中旬假南港世貿展覽館臺灣茶業博覽會進行頒獎。本次全國機採茶菁技術競賽期藉由各茶區機採茶高手現場技藝展現,互相切磋觀摩學習,在機採茶活動中期能為茶業薪火相傳做見證,持續提升臺茶競爭力。
廖阿公兒時學徒之路 與中藥結下不解之緣 暢聊創業生涯甘苦談
記者陳錦蘭/桃園報導 中藥行是一個承載著豐富歷史和文化價值的行業,蘊藏著古老的醫學智慧結晶,也是街坊間許多人所熟悉的存在,位於中壢區的巷弄內,由廖文男老師傅所創立的正興中藥行,是間經營超過40年的中藥批發商行,人稱廖阿公,今年雖已高齡86歲,開朗健談,中氣十足,思路清晰有條理,顯見老當益壯,養生有道,本身亦可成為善用中藥材的最佳代言人,平日總是樂於分享自身創業心路歷程及養生之道。 ▲廖阿公14歲就當學徒,與中藥結下不解之緣,練就一身本事。(圖/睿傳媒提供) 廖阿公訴說著往事:國小畢業,因家中食指浩繁,為紓解經濟困境,14歲就去台北迪化街當學徒,每天清晨就是一連串洗藥、曬藥、切藥、打磨炒藥等,繁瑣的製藥過程樣樣來,更兼做打雜工作,小小年紀就需看人臉色行事,多年辛苦當學徒,與中藥也結下不解之緣,更練就一身本事,為日後懸壺濟世紮下厚實的基礎,由於年輕時的窮困,深知沒錢之苦,平素已養成勤儉之風,同時只要店門一開,每天都期待著生意興隆,財源滾滾而來。 ▲懸壺濟世,如華陀再世,與兒媳婦開心合影。(圖/睿傳媒提供) ▲廖阿公雖已交棒,後繼有人,對中藥始終充滿熱忱。(圖/睿傳媒提供) 於民國八十九年已交給兒子媳婦接棒,他們繼承家業後依然遵循樸實、淳厚的態度來經營,慎選藥材,品質保證,親切對待每一位客戶,更為民眾量身調配適合保健或調理的藥膳茶飲,以中藥專業的角度來把關,令人安心,客源也穩定有增無減地持續回流,多年來在當地已建立良好的信譽與口碑,更是人們心中充滿人情味的「好厝邊」。 ▲新鮮的中藥材,玲瑯滿目。(圖/睿傳媒提供) 隨著時代的變遷、民眾習慣的改變,促使整體中藥產業日漸式微,如健保制度改變市場生態,及消費族群老化,年輕的一代則習慣到中醫診所就醫、服用科學中藥,或服用西藥,並在一般大眾的認知中,西醫著重於治療,中醫著重於預防養生,西醫能在短時間緩解症狀,中醫則要花費較長時間調養,因此在追求快速、效率的現代化浪潮下,中醫和中藥就面臨許多新的挑戰。關於健保開辦又只納入中醫健保制度的推行,對傳統的中藥商更是造成極大的影響。 ▲正興中藥行的正門,熟客特地光顧,親切招待的畫面。(圖/睿傳媒提供) ▲古代著名的中藥師~藥王孫思邈的十三法,到現在仍適用的一種功法,貼於牆面上,與中藥相輔相成,希望更多人在養生層面能獲益良多。(圖/睿傳媒提供) 至於政策的制定,據了解,受限於[藥事法]規範,政府僅核准1993年以前列冊的中藥商執照,相關的配套政策又懸而未決,已超過20年未核發藥商執照,讓中藥行急遽地減少,面臨傳承斷層的窘境。而且在台灣想開中藥行,除非是念中醫系或者醫學系,考取醫師證照才能執業,但對於中藥行的學徒出身者則認為要講專業性,他們有多年的打拼,每天耳濡目染實地經驗的專精,希望有合法正式管道延續下來這些知識,讓經營造成的困擾能獲得解決。 ▲已漸得真傳的兒媳婦,面臨大環境的影響,也在尋求解決之道。(圖/睿傳媒提供) 目前國內大部分的中藥材都是由中國進口,近年來價格持續上漲,尤其疫情過後更是成倍翻漲,這波漲幅,勢必會衝擊到臺灣相關產業,讓民眾也很有感,在大環境的影響下,面臨諸多的挑戰,廖阿公仍懷著信心,期許未來,認為這個傳統產業不會消失,中藥其實遠比人們所想像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消費市場始終存在。應該怎樣讓現代人去了解中藥的好,可從試圖改變普羅大眾認為「治病才吃中藥」的思維,「把預防勝於治療」的保健養生觀念帶給顧客,加深民眾對中藥材的接受度,而科學中藥和傳統水煎藥的湯劑其實各有優缺點,本店亦有提供科學中藥,方便顧客依需求取捨。中藥行雖已不如以往的盛況,未來如何從傳統中找出符合現代生活的經營方式,隨時代傳承下去,秉持用心為民眾守護健康,加強服務動能,努力朝著目標持續精進,正是正興中藥行期許迎來更好的發展前景。# 店名︰正興中藥行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復華三街45號 電話︰03-4528746
廖阿公細說正興中藥行創業艱苦歷程
記者鄭玉吟/桃園報導 位於中壢地區的巷弄裡,由廖文男老師傅,人們習慣稱他廖阿公經營的正興中藥行,是一家開店超過40年的中藥批發商行,廖阿公從14歲學習中藥,至今已86歲,平日樂於分享自己的創業歷程及養生之道。 ▲廖阿公從14歲開始學習中藥,雖已交棒給兒子及媳婦,對中藥仍未忘情。(圖/記者鄭玉吟攝) 廖阿公表示:那時候鄉下生活艱苦,所以國小剛畢業才13~14歲就去藥店當學徒,一個月賺30塊,可以拿回家裡幫忙家庭經濟;然而在什麼都不大懂的年紀要看人家臉色,一早起來就要洗湯盤、洗藥、曬藥,做很多打雜的工作,當學徒的日子很辛苦。廖阿公進一步指出,年輕的時候沒有錢,給隔壁借20塊都借不到,深深體會到沒錢的辛苦,所以現在年紀大了,每天在店裡就想錢,不會老年痴呆(哈哈一笑)。 ▲廖阿公從小歷盡艱辛,深知沒錢的辛苦,至今勤儉自持。(圖/記者李津攝) 民國89年,廖阿公將正興藥行交棒給兒子及媳婦管理,由於藥店的價格合理、藥材新鮮,長久以來建立良好的口碑,客戶來源穩定。惟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與西方藥品的普及,加上大眾生活方式及健康觀念的改變,以及近來中藥進口成本大幅增加,導致部分消費者對中藥的需求降低,連帶影響中藥店的銷售。 ▲正興藥行雖有固定客源,但仍面臨諸多經營挑戰。(圖/記者鄭玉吟攝) 廖阿公的媳婦楊麗珠指出:年輕的一代對中藥的接受度比較少,所以現在的客戶群也慢慢的減少了,尤其在疫情過後中藥的成本已經翻了很多倍,原本當歸一斤可能才二、三百塊,跳到現在已經一千多塊,成本增加導致部分民眾選擇用中醫健保拿藥粉取代煮水藥,加上政府已經20年沒有發藥商執照,致使中藥行的家數大幅減少,皆對中藥店的經營帶來嚴峻挑戰。廖阿公則認為學中藥的人雖然少了,但這個行業即使再50年依然不會消失,市場照樣會有對中藥的需求。 ▲正興中藥行媳婦楊麗珠,提及中藥店面臨藥材成本增加及家數減少等困境。(圖/記者鄭玉吟攝) 時代的變遷,使得中藥店不如以往那麼興盛,未來如何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及服務量能,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將是正興中藥行持續努力的目標。 ▲中興中藥行來店客人互動一景。(圖/記者鄭玉吟攝) 店名:正興中藥行/電話:03-4528746/地址:桃園市中壢區復華三街45號# https://youtu.be/xP8Y-B308Ps ▲影片/記者鄭玉吟製作
粽葉飄香慶端陽 香包驅邪保平安
記者楊麗珠/桃園報導 端午節前夕(6/1),在中壢區中山里民活動中心舉辦一場包粽子、做香包的體驗活動,吸引將近200位里民熱情參與,當天早上由中山里的不老樂團太鼓演出揭開序幕。 接著是中壢社區大學蔡文錦老師帶來的佛朗明哥舞及30分鐘體適能帶動跳,現場的阿公阿嬤、大朋友、小朋友非常有活力的跟著老師音樂律動,整整30分鐘沒休息,讓大家在運動中享受快樂與健康。端午節帶香包是常見的習俗之一,香包本身有驅邪、防蟲、保平安功用,當天很多家長帶著小孩們參加,志工們準備好香包袋,每個人挑選自己喜歡的樣式,將艾草、丁香、香茅、白芷、艾蓉等…多種中藥材裝進袋子,塑型,綁好即可完成,藉此讓里民認識到好多種中藥材,一舉兩得。 ▲高舉自製香包開心合影。(圖/楊麗珠攝) 另一個重頭戲是包粽子體驗,現場提供40位里民參與,每桌由一位志工教導包粽子的技巧,里民表示可以把自己包好的粽子帶回家,內心興奮不已,現今社會以小家庭為主,由於備料的前置作業繁雜,幾乎都是買現成的,感謝社區發展協會提供這次難得的機會,大家不僅能夠提前感受端午節的氛圍,同時沉浸在傳統文化的魅力中。 ▲志工們為里民提前準備好400顆端午節粽子。 (圖/楊麗珠攝) 整個活動現場洋溢著歡樂和笑聲,里民們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展現出中山里的團結與活力。這場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更加促進了社區的凝聚力和穩定發展,期待未來還有更多這樣的活動,讓民眾感受中山里的溫暖和活力。 ▲活動現場結合暴力防治宣傳活動。 (圖/楊麗珠攝) https://youtu.be/3kn_mK_FjYA ▲粽葉飄香慶端陽 香包驅邪保平安。 (影片/楊麗珠攝)
2024聖人出現 劉伯温预言聖人身份和名字
【劉伯溫預言】 2024有聖人出世?劉伯温预言聖人身份和名字,究竟可不可信? https://youtu.be/jx4CDh9CB_s?feature=shared (影片來源:youtube.com)
桃園煉油廠減碳轉型 朝環境永續邁進
記者鄭玉吟/台北報導 位於桃園市龜山區的桃園煉油廠,於1977年4月正式生產,面對目前政府發布之2050淨零排放政策,已配合中油公司的政策,致力推動「優油、減碳、潔能」三大轉型策略,期以研發帶動轉型,朝淨零及環境永續目標努力。 ▲桃園煉油廠入口。(圖/記者鄭玉吟攝) ▲桃園煉油廠存放原油設施。(圖/記者鄭玉吟攝) 桃園煉油廠廠區有著完善的汽、柴油成品自動化灌裝設施,擔負台灣中、北部民生用油、桃園機場航空燃油供應之重任。其進品的原油,經加工後主要的產品包括:天然氣、LPG、汽油、柴油及航空燃油等。 ▲桃園煉油廠公關課張彥堂進行解說。(圖/記者鄭玉吟攝) ▲桃園煉油廠相關設施模型圖。(圖/記者鄭玉吟攝) 桃園煉油廠公關課張彥堂表示,在台灣很幸福,那個油很便宜,只要有飛桃園機場的飛機,一定都加滿油再走。當問及配合淨零排放政策,公司如何減碳時,張彥堂進一步指出,廠區從編列預算到整個環保工程的運作大概5到8年,均有長期的規劃,並持續掌握接下來未來10年的環保標準,已盡可能將廢氣、廢水及焚化爐之污染降至最低。此外,中油公司也一直在做轉型,開始在做電池,現在加油站可能有Gogoro 或者中油的充電器,新竹、台南也有先進太陽能板與智慧型的加油站。 ▲桃園煉油廠排放設施。(圖/記者鄭玉吟攝) ▲桃園煉油廠管線設施。(圖/記者鄭玉吟攝) 桃園煉油廠基於安全等多重考量,平時實施管制不對外開放,惟歷經數十年來的保護,廠區內有綠油油的草坪與相思樹等多種樹木,還有眾多鳥類在此棲息,宛如一座大型的生態公園。未來將秉持環保與經濟兼顧的理念,持續優化廠區環境,強化工安措施,為地球減碳及環境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桃園煉油廠後山步道一片綠意盎然。(圖/記者鄭玉吟攝) https://youtu.be/YFXWwrtgn2Y
受震災影響桃園建物損毀233件 張善政視察危樓安頓受災戶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桃園市長張善政(7)日晚間前往中壢區,視察南園二路民宅地震受災情形。張市長表示,此棟大樓因地震導致建物結構受損,(6)日市府建築管理處委託土木技師公會勘查鑑定,經專業技師判定為須補強之危險建物,立即張貼紅單,市府也緊急撤離並安置住戶,不過,稍早現場視察時發現,建物受損情形與常見的地震損害型態不同,加上屋齡已久,需調閱建物設計圖比對,待結構技師查明確切原因後,才能進一步評估後續補強或重建作業。 ▲桃園4處危老社區建築物受地震影響結構嚴重受損,市府協助16戶緊急撤離。(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張市長指出,自4月3日地震發生至今,桃園市建物損毀通報案件累計233件,當中有168件需要結構技師鑑定,包含4處危老社區建築物,被張貼「紅單」,代表暫時無法安全居住,需要重建或補強;另有14處建築被張貼「黃單」,代表建物有部分項目、範圍需暫時停止使用,需補強經鑑定危險排除後可使用。 張市長說明,本大樓為4處紅單之一,考量居民安全,已由中壢區公所、社會局等相關單位依規定緊急撤離住戶,並協助住戶收容安置事宜,受影響住戶共16戶48人,目前已安排44人於旅館安置、4人依親。 此外,立法委員魯明哲、市議員謝美英、副市長王明鉅、市府社會局長陳寶民、建管處長莊敬權、中壢區長李日強等均一同視察。
一紙一筆畫禪繞 獨一無二樂開懷
https://youtu.be/yti7in7BMZw 記者楊麗珠/桃園報導 桃園市中壢區中山社區發展協會於113年1月20日上午9點在中壢區中山市民活動中心舉辦年前四項活動,第一項:宣導社會福利政策、第二項:寫春聯、第三項:禪繞畫春聯掛飾、第四項:送樹苗。 ▲認真聽課的里民。(記者楊麗珠拍攝) ▲大家拿著自己的作品與老師合照。(圖/記者楊麗珠拍攝) 當天早上里民非常踴躍來參與,現場將近上百人,每人可領三張票券兌換春聯一份、樹苗一盆、禪繞畫春聯掛飾DIY課程(禪繞畫需要事先預約,報名人數多達70幾位),以往是里民領完春聯及樹苗就回家,今年里長替大家爭取禪繞畫,特別請到教學多年經驗的吳青燕老師指導,禪繞畫是由美國引進,近七八年來風靡世界各地的畫畫方式,有人形容喝一杯咖啡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一個作品,是什麼樣的魔力,在短短的幾年裡成為大人小孩都愛的藝術,最最最重要的是,沒有畫畫基礎都可以。 ▲禪繞畫作品。(圖/記者楊麗珠拍攝) 禪繞畫優點可以幫助小朋友提升專注力及創造力,大人則可以舒緩壓力、放鬆情緒、增加成就感,可以說是好處多多。吳老師用淺顯易懂的解說,教一群七歲到八十五歲間的老中青三代里民,只要有握筆能力,人人都可以嘗試,老師更把她多年教學的步驟⸢眉角⸥,不藏私的教大家,要大家不要怕,大膽畫下去,禪繞畫沒有對錯美醜,按照老師教的方式,每個人都可以很棒的完成一個獨一無二的春聯掛飾,學到之後在家可以畫在紅包袋上,送給家人朋友,也是不錯的。 ▲教畫老師贈送三位八十五歲長者禪繞畫紅包。(圖/記者楊麗珠拍攝) ▲書法功力精湛的書法老師,現場為里民寫春聯。(圖/記者楊麗珠拍攝) 另一個重頭戲是書法功力精湛的書法老師,現場為里民寫春聯,每人一份,還可以按照自己想寫的字,老師特別為大家客製化,今年的四項活動,精彩滿分,熱鬧滾滾,現場里民們也感謝里長每年都非常用心的策劃,藉由活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讓大家接觸不同的新事物,大開眼界,直呼里上有您真好。#
和解廣場賞櫻觀鳥遊 眾鳥玩水嘻戲趣 萬物融洽齊合一
記者盧嘉生、秦毅君/新竹報導 新竹尖石鄉和解廣場一年四季風情不同,而每年春節前後櫻花盛開時節,眾鳥群聚大和解,非常地熱鬧,大家一起吸花蜜及捉蟲吃;吃飽喝足後在公厠旁的天然大眾池一起戲水沐浴,真是有夠嗨的。 ▲新竹尖石鄉和解廣場,每年春節前後櫻花盛開時節。(圖/盧嘉生提供) ▲新竹尖石鄉和解廣場,每年春節前後櫻花盛開時節。(圖/盧嘉生提供) 和解廣場告示牌上解說了其設置之由來:是因紀念誤殺事件引起之部落紛爭,希冀因歷史與命運犧牲的族人,無論是哪一社群的泰雅人,於廣場中能得到撫慰與平反,和解廣場是泰雅人紛爭之终點,也是合一的的開始,期盼所有的人從這開始建立合一的信念,就如同大自然中的眾鳥一般地和睦融洽相處。 ▲青背山雀外觀以黃色、黑色與白色相間,非常地討喜。(圖/盧嘉生提供) ▲青背山雀外觀以黃色、黑色與白色相間,非常地討喜。(圖/盧嘉生提供) 青背山雀為體形較大之山雀科鳥類,其體長約為13、14厘米,雄雌同形同色,外觀以黃色、黑色與白色相間,非常地討喜。鳴叫時發出「嘖吱、嘖吱」的聲音,為典型的食蟲鳥類,常活動於1000至4000米的中高山區這個海拔的森林或林緣生境中。 ▲青背山雀群聚一起戲水沐浴。(圖/盧嘉生提供) ▲赤腹山雀在枝椏間中跳躍,非常的可愛。(圖/盧嘉生提供) 赤腹山雀是山雀科的一種小型鳥類,為台灣特有種,目前是第二級的保育類動物。其身體下半部是深栗色的,棲息於100至1000米左右的低海拔。雌雄鳥外形相同,秋冬常形成單一鳥種的鳥群,或與畫眉科或山雀科鳥種形成混合鳥群一起活動,尖細的「茲、茲」聲響。他們喜愛在山澗洗澡,常常在枝椏間中跳躍,非常的可愛呢! ▲赤腹山雀在枝椏間中跳躍,非常的可愛。(圖/盧嘉生提供) ▲青背山雀和赤腹山雀一起戲水沐浴。(圖/盧嘉生提供) ▲圖正中的褐色小鳥是非常活躍的繡眼畫眉,有著灰色頭和白色眼圈。(圖/盧嘉生提供) 繡眼畫眉也是台灣特有物種,體重約15克,非常活躍的褐色小鳥,有著灰色頭和白色眼圈,上半身是橄欖色,下半身是黃色至棕色。繡眼畫眉是部分遷徙的鳥類,有時與其他物種混在一起,其棲息於密集的高大的樹木組成的森林中,為雜食性動物,會發出甜美悅耳的鳴唱聲。 ▲冠羽畫眉鳴聲婉轉宏亮悅耳,極為活潑。(圖/盧嘉生提供) 冠羽畫眉又名冠羽鳳眉,為繡眼科鳳鶥屬的鳥類,亦為台灣特有種,身長12~13公分。常成群活動於樹冠,啄食昆蟲及果實,是中、低海拔山區普遍的留鳥,足跡遍布海拔700到3300米之間,分布極廣,鳴聲婉轉宏亮悅耳,極為活潑。 ▲冠羽畫眉鳴聲婉轉宏亮悅耳,極為活潑。(圖/盧嘉生提供) ▲木造涼亭休息區。(圖/盧嘉生提供) ▲和解廣場是賞鳥人的秘密觀景基地。(圖/盧嘉生提供) 尖石山上的空氣乾淨清新,和解廣場則是前往秀巒軍鑑岩賞楓,以及到司馬庫斯賞櫻,看神木走步道的中途站,不同的季節呈現出來的畫面都不一樣,美不勝收。廣場雖然不大,但天氣晴朗時,此處視野極佳,可遠眺台灣山區的壯碩美麗,現又正值櫻花季節,櫻花盛開中芬芳艷紅,生態豐富良好,還有木造涼亭休息區,是賞鳥人的秘密觀景基地。# ▲廣場雖然不大視野極佳。(圖/盧嘉生提供) 影片來源:攝影/盧家生 https://youtu.be/7kni-cvEOYQ?si=OhXtz8uiXwwgFm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