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更多商品資訊   好消息 ! 年節送禮 太素台茶禮盒大方又實惠. 詳洽:02-2775.2682
首頁文學

【道德經】道經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3)

文學/道德經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能弊復成。 註解: 又不盈滿常處弊,闇能守處其道。 以靈修觀點解說: 聖人能保有此道,即不貪得無厭,而能知止知足。假若世人只知嗜慾,而貪得不足,則會造成不知「止足」。好貪求而不知滿足,雖然擁有一時之榮貴,一旦禍起則纏身矣。惟有道者,善知足,雖然沒有名利,但德在我身,因此可時常保持之。 這一句是說,靈性上師本身擁有 第一、清靜。 第二、謙虛。 第三、清純樸實。 第四、靜態做事。 第五、清氣提昇人類靈性等。這些力量。所以祂對物質上一切東西自然地不去貪求,而且能知道滿足。所以人類也要從靈性上排除貪慾。也就是說,凡俗上的東西雖然不可缺,而且又很誘惑,但我們靈修者不被迷惑,以靈性為主,凡俗為輔。假如你以 凡俗為主,則會產生貪求不滿足,無法停止。雖然在凡俗上得到一 時的榮華富貴、享受,但是一旦肉身受到因果業障纏身,而消失在人間,則形成一無所有。所以唯有追隨著  真正靈性上師靈修,才能領悟到靈修很重要;而且以靈性為主,才能破除物質上一切的誘惑。雖然沒有名利,但永恆地得到神仙之道。  〔本章要旨〕  聖人行事謙虛有禮,而不會自我顯耀出德性。唯有道者, 善知足,方可將此德性時常保持之。 也就是說,靈性上師是一位神仙,而具有神性之氣質。因此祂在人間做事情很謙虛,又有很禮貌,而不會因為祂是神仙,把祂的德性顯耀出來。只有神仙才能知道滿足,才可將謙虛有禮之清高氣質永恆地保持。因此靈修者必須禮拜真正神仙修道,才能得到謙虛之氣質,符合    道本體之運行;進而得到神仙授於求道之階段,最後才能能得到神仙之點化,得神仙。

【道德經】道經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2)

文學/道德經 豫若冬涉川。猶若畏四鄰。儼若容。渙若冰將沟。混若樸。曠若谷。沌若濁。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 註解: 如冬涉川有所恐懼,如居處畏鄰里,如客有禮,如冰結而散純質,如樸曠蕩如谷常。如濁濫﹑於濁濫處能清,於安靜處能生。 以靈修觀點解說: 聖人處世有如足涉冬天的河川而不敢前進,有如居住在僻離鄰里而不敢妄動,有如賓客來造訪而謙虛有禮不敢浪漫,有如冰凍遇熱而散發成清質之水,有如敦厚純樸。有如空谷無底,有如污濁患濫,而處於污濁之地方能自以排除汙濁,能以清靜自以生長。 這一句是在告訴大家對真正 靈性上師之了解。真正 靈性上師是神仙的尊稱。祂的神性擁有: 第一、本性穩定清靜。第二、靜態形成做事。第三、謙虛有禮。第四、本性清純又樸實。第五、本身散發出清氣磁場,不被凡俗上一切景象誘惑。 而且處於污濁凡俗的環境中能以清氣排除污濁的磁場,造化出清純樸實的環境,並且能夠以自己的清氣磁場,提昇靈修弟子成為清純的修道者。這是神仙與凡人不同的地方。所以唯有真正的神仙,才能造化出清靜的靈修環境。

【道德經】道經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1)

文學/道德經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強為之容。 註解: 古來善修道之人,有玄妙深遠之事,遁跡藏名,世人不識強作容貌以混時俗。 以靈修觀點解說: 自古以來喜好修道之人,他們的玄識不隨便吐露出來,因此不容易見到他們的修道眞理。而世人也不知道他們的玄識有多麼深奧,以致把聖人當成凡俗之人看待。 這一句是說,自古代喜好修道之人一心一意追求神仙之道,而盼望能夠得神仙,所以他們修道的方法以及靈性之真理都不隨便吐露出來,因為他們已受到神仙的點化,才得到修道的方法及真理。    

【道德經】道經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4)

文學/道德經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註解: 但執古來常行之道,可御今之有為能知,自古始終是謂道之綱紀也。 以靈修觀點解說: 然而能當修行至高無上之人,即是以  道之運轉而行事,亦可隨著道之運行而知  道是無始無終的,因此可說是道之綱紀。 這一句是說,唯有真正的    靈性上師,才能以    道本體之運轉行事,因為祂本身是    道本體之化身。因此,相對地,亦可隨著    道本體運行而了解道本體是個無始無終之體。可以說靈性上師是    道本體之綱紀。 人類修道也是一樣。唯有禮拜    靈性上師靈修,可以符合    道本體之法則做事,亦可隨著靈性上師的真理了解靈修是無始無終的。假如你今世沒有靈修,下一輩子必須力行靈修,才可以脫離輪迴。所以 靈性上師是人類靈修的樞紐。也就是說,靈性上師是靈修弟子之綱紀。因此,只要追隨著靈性上師靈修,靈修弟子就可以隨著    道本體之綱紀,永恆地運轉,而身體永不衰老,甚至得神仙之道。 〔本章要旨〕 「道」本是虛空或是虛無,因此是無色、無聲、無相,且又無始無終。然而聖人行事是以「道」之運轉而力行,因此修行者必須追隨著修行至高無上之人 之神性修行即可知道「道」之綱紀,亦可求取眞理。

「詩仙」李白仕途不順 憑藉著泣鬼神之作而名聲大噪

記者林澄璋/高雄報導 在一千多年前相對開明的唐朝,想要當官有幾種方法。一種叫做門蔭入仕,也就是生在達官貴族之家,多少沾點族上之光。第二種就是透過科舉考試,這是給有才之士及寒門弟子擠身功名的機會。對於才華出奇的李白來說完全可以透過科舉謀得一官半職,但相反的,李白一生卻都沒有參加過科舉。原因並非他看不上,而是他連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的祖上很可能是顯赫世家,但在隋朝末年因為罪名被流放西域,到武則天時期李白才改姓潛回四川。當時在唐朝參加考試是要帶戶口簿證明自己的身世,對於一個罪人之後又是黑戶的李白來說自然是過不了這關。還好在那開明的年代給詩人留了另一條路,那就是「干謁」,也就是自薦。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圖/林澄璋提供) 李白一生中有相當長的歲月裡都沒有停止過向地方政要寫自薦信。有時帶點意氣高昂;有時語氣低微謙虛。但結果多沒被賞識推薦。有名的自薦信「與韓荊州書」後來還被收錄在古文觀止一書裡。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圖/林澄璋提供) 李白初到長安之後,人生出現大轉機。一是李白喜修道,是官方登記在冊的道士。當時在唐朝的上層社會修道之風盛行,李白輾轉間受道友推薦給道士玉真公主,也就是當時唐玄宗的妹妹。二是遇到知己賀知章。李白將自己作品呈給三品高官的賀知章看時,眼神最後落在一首詩上,許久後嘆說: 「此詩可以泣鬼神矣」。被賀知章稱讚的這首詩名為「烏棲曲」。 ▲東方漸高奈樂何。(圖/林澄璋提供) 有了玉真公主及賀知章的推薦,李白終於得到唐玄宗的賞識,當了翰林供俸,成就了他職場生涯上短暫的華彩片段。# 姑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 東方漸高奈樂何!

【道德經】道經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3)

文學/道德經 是無狀之狀。無物之像。是謂忽怳。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註解: 謂之無物是形狀之狀、物色之像,忽有忽無,乃號忽怳,道無初終,故迎隨不見。 以靈修觀點解說: 道體是屬於虛空或虛無,可說是無物之形狀之狀,無物之形狀中又產生有形狀,忽然有又忽然沒有,可稱爲忽怳而道體卻沒有元始與終了,因此是迎隨不見。 這一句是說,道本體是屬於虛無或是虛空,所以可說是無物又好像有物之形狀。無物中又會產生物質之形狀,忽然有,又忽然沒有,可以稱為虛幻。而   道本體是沒有開始與結束。靈修也是一樣。靈修是開啟元神體來修煉。元神體雖然有形狀,又沒有形狀;沒有形狀中又產生了氣力,忽然產生氣力,忽然又回復靜態,可以說是光炁體。因此靈修是沒有開始與結束。

【道德經】道經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2)

文學/道德經 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繳。其下不忽。蠅蠅,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註解: 故混一以求之,在上位不明白,在下位不疑忽,其義不絕復歸於道。 以靈修觀點解說: 因此道體混融為一不可分,在上位是很清靜幽明,在下位是不產生迷惑,它的含義深遠而離不開道。 這一句是說,道本體雖然包含著很多東西,但這些東西與    道本體是不可分開。所以    道本體很清靜幽明,而這些東西也就不會產生混亂。因此這些東西與    道本體是不能分開。靈修也是一樣。真正的    靈性上師神性是清靜又清純,而靈修弟子也就不會迷惑。因此,    靈性上師與靈修弟子是生命共同體,而不可分開。

【道德經】道經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1)

文學/道德經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ㄐㄧㄝˊ)。 註解: 大道不可目視耳聽博取窮詰(ㄐㄧㄝˊ)。 以靈修觀點解說: 大道之體是屬於虛空或是虛無。用眼睛看不到的,因此是無色的。用耳聽不到聲音,因此是無聲的。用手摸不到形像,因此是無相的。無色、無聲、無相三種雖然有名稱,但其實不可思議。 這一句是說,    大道本體的形態是虛空或是虛無,祂是無色、無聲、無相,這三種雖然是名稱,但名稱中而不可思議。因此用眼睛、用耳朵、用手這三種方式,是無法體悟出祂的存在。唯有修道,才可以體悟出    大道本體的存在。靈體也是一樣,唯有凡人修道,才可以體悟出人除了肉體之外,還有一個靈魂體存在於人體內。因為靈體是由    大道本體化出很多層次的氣磁場,而形成靈魂體。所以    大道本體是不可思議,也就是無法用言語去描寫、形容。  

中華文化代表母親的花-萱草

文/周祖詮 每到母親節人們總會想到康乃馨,其緣於美國於1914年將五月的第二個週日定為「母親節」,其他國家很快的就認同這一節日,康乃馨也隨之成為大家心目中象徵母親的花。 中華文化自古就有代表母親的花─萱草,又名忘憂草、金針花。萱草在唐宋年間,民間種植很普遍,通常種植於住宅的後庭。後院常是眷屬與母親居住之地,是處於整個住宅的北部,所以母親又有「北堂」或「萱堂」的代稱,人們為想念母親而尊萱草為母親花。 ▲中華文化自古就有代表母親的花─萱草,又名忘憂草、金針花。(圖/周祖詮 攝) 古代關於萱草的記錄非常悠久,在古代詩歌集《詩經》裡邊多次提到,其中《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意思是我到那裡弄到一枝萱草,種在母親堂前,使之樂而忘憂呢?古時遊子臨出門遠行之前,總會先在母親所居之後院種植萱草以表達孝心,希望母親因照顧和欣賞萱草使心靈有所寄託,並相信欣欣向榮的萱草可以象徵遊子在外平安健康,減輕母親對遊子的思念。 ▲古時遊子臨出門遠行之前,總會先在母親所居之後院種植萱草以表達孝心。(圖/周祖詮 攝) 欣賞幾首詩人的作品: 《偶書》王冕 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嘩。 《遊子吟》聶夷中 萱草生堂偕,遊子行天涯,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萱草》王十朋 有客看萱草,終身悔遠遊,向人空自綠,無復解忘憂。 ▲萱草在唐宋年間,民間種植很普遍。(圖/周祖詮 攝) 萱草也稱為「金針花」,每年八到十月金針花開時節花蓮縣玉里鎮的赤科山、富里鄉的六十石山都是一片金黃花海,是台灣最著名的金針花季景點。# ▲金針花季時富里鄉的六十石山小瑞士山頭金針花盛開佈滿成花海。(圖/周祖詮 攝)

【道德經】道經 寵辱章第十三(4)

文學/道德經 以身於天下,者可寄天下。 註解: 此是人君寄託天下與聖賢共治之。 以靈修觀點解說: 若有可負起天下之任務及可負託天下之大權之人君,即可與聖賢共同以感化方式治理天下。 這一句是說,可以負起天下之任務及負起天下之大權,便能夠以自己的德性與聖賢合一,以感化方式治理天下。 〔本章要旨〕 得知寵辱互相影響而生,因而不去得之,不如力行修心養性以避之。治理天下者,亦是如此也。

最新新聞